
-
友望 發達集團副總裁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25-09-08 07:27
LTN經濟通》在台吃癟 康師傅中國也拉警報?
LTN經濟通》在台吃癟 康師傅中國也拉警報?
台灣泡麵種類眾多,從在地品牌到進口泡麵應有盡有,曾經風靡台灣校園成為統一泡麵市場強敵康師傅,因接連負面風波,2017年確定退出台灣市場後,如今就連在中國的銷量也逐漸下滑,在中國的風光似乎也在逐漸消失。
「康師傅控股有限公司」成立於1991年,是家台資背景的食品企業,總部位於中國天津,以製造與銷售速食麵、飲料、糕餅等產品為主,是中國最大的台資食品公司之一。
頂新集團是康師傅的母公司,由魏應州、魏應交、魏應充和魏應行4兄弟在台灣創業成立,旗下知名品牌有康師傅、味全、德克士。
1990年代魏家4兄弟決定到中國投資,也讓康師傅成為泡麵與飲料市場的絕對巨頭,其中又以「紅燒牛肉麵」為經典代表作,搭配瓶裝茶飲如冰紅茶、茉莉蜜茶,一度橫掃兩大領域。
2011年,到達康師傅的鼎盛時期,其市值曾一度突破1400億港元。
2003年康師傅正式進軍台灣市場,當時透過取得商標授權,由味全代工生產泡麵,品牌在台經營短短十年間打開知名度,然而因母公司頂新集團爆發連串食安風暴受挫。
2013年至2014年,頂新油品被驗出含銅葉綠素,便被接連爆出「黑心油」與「餿水油」事件,之後傳出康師傅精燉蔥燒排骨湯麵醬包,被檢驗出使用強冠餿水油,衝擊消費者信任。
2013年至2014年,頂新油品被驗出含銅葉綠素,便被接連爆出「黑心油」與「餿水油」事件。(資料照)
2013年至2014年,頂新油品被驗出含銅葉綠素,便被接連爆出「黑心油」與「餿水油」事件。(資料照)
民眾發起「滅頂行動」康師傅退出台灣
雖然康師傅本身並未直接涉案,但因為品牌形象重創,民眾發起「滅頂行動」強力抵制包括味全牛乳、康師傅泡麵等旗下相關食品,頂新後來決定終止授權味全使用康師傅商標,並陸續撤出台灣泡麵產線,最終在2017年正式退出台灣市場。
雖然在中國,康師傅憑藉低價、廣告洗腦以及快速鋪貨,幾乎成為中國泡麵的代名詞,長期市佔率高達40%至50%,為中國第1大泡麵品牌,但也逃不過業績「走下坡」的命運。
中國媒體歸類出3大原因:「產品食安問題引發信任危機」、「品牌形像老化」、「市場結構變化」。
2014年時,頂新黑心油事件爆發,儘管作為頂新集團下轄的台灣「康師傅」並無涉及黑心油生產,但因負面事件持續發酵,且波及到中國市場,最終台灣「康師傅」在2017年1月1日宣布解散,不再生產、銷售泡麵。
雖然康師傅在中國一直主打大眾路線,產品力十足,但卻缺少創新力。如今外國泡麵漸漸成為熱銷產品,越來越多創新產品出現,但康師傅銷量保證仍靠那幾個其經典款:紅燒牛肉麵、老罈酸菜麵、茉莉清(蜜)茶、冰紅(綠)茶等,除了包裝都不改變之外,就連麵體的口感也還是一成不變,銷量只能眼睜睜的不斷下跌。
1990年代魏家4兄弟決定到中國投資,也讓康師傅成為泡麵與飲料市場的絕對巨頭。(路透資料照)
1990年代魏家4兄弟決定到中國投資,也讓康師傅成為泡麵與飲料市場的絕對巨頭。(路透資料照)
外送業務興起 泡麵變垃圾食物
根據康師傅最新公布的2025年上半年財報顯示,泡麵營收為134.65億元人民幣,較去年同期再下降2.6%,跌幅還高於2024年上半年的1%減幅,顯示銷售下滑速度加快。
此外,除了泡麵市場的激烈競爭,泡麵對於現在的消費者來說,早已從曾經的「物美價廉」變成了如今的「垃圾食品」,且食品外送業務的興起,更是瓜分「康師傅」中國市場的大元兇之一。
根據世界泡麵協會統計顯示,2020至2023年3年間,中國泡麵消費量減少40億包,從478億包降至438億包,2025年上半年,銷售額持續下滑,年減8.9%。
中媒再針對泡麵銷量下滑問題,不約而同提到外賣普及與預製菜的興起,年輕人開始拋棄「一桶不夠吃,兩桶吃不完」的泡麵;網友說,「6塊錢能點一份有肉有菜的外賣,誰還花15塊買輕奢方便麵(泡麵)?」
與此同時,中國泡麵也越賣越貴,曾經人民幣5元以下的經典款,如今漲到人民幣6元;加片肉的輕奢款泡麵也已賣到人民幣15至20元;康師傅與山姆超市合作的泡麵甚至賣到人民幣79.9元。
根據康師傅最新公布的2025年上半年財報,高價泡麵銷售額驟降7.2%至50.92億元人民幣。
泡麵種類眾多。(路透資料照)
泡麵種類眾多。(路透資料照)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認為,泡麵市場的下滑是消費升級的必然結果,企業應在產品創新和健康屬性上加大投入,否則難以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
曾是泡麵與飲料市場霸主的康師傅,如今在消費升級、外送普及、健康飲食與商品多樣化競爭的浪潮下,似乎正面臨銷量下滑與品牌老化的極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