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從三星到台積電!美國一波波卡死中國晶片鏈 主要衝擊一次看
9月2日晚間美國政府宣布台積電的南京廠VEU授權將於今年12月31日撤銷。圖/本報資料照片
已將目前網頁的網址複製到您的剪貼簿!
正當中國高調舉辦「九三閱兵」之際,中美晶片戰場上的無聲硝煙再度升溫。美國川普政府2日宣布撤銷台積電南京廠的「已驗證最終用戶」(VEU)資格,此舉勢必將影響其在中國成熟製程的製造布局,這與今年8月底三星電子、SK海力士及英特爾遭遇的情況相同。雖然台積電在中國的產能占比不高,衝擊幅度相對有限,但消息一出仍引發市場騷動,台積電ADR周二開盤一度重挫,隨後跌幅收斂,收盤下跌1.07%、收228.39美元,台股周三開盤台積電股價則表現淡定,在平盤附近游走。
美撤台積電南京廠許可
在美國當地時間8月29日,美國商務部下屬工業與安全局(BIS)發佈聲明稱,國際晶片製造大廠三星電子、SK海力士及過去英特爾在中國的分公司將失去VEU資格,此舉意味著未來它們需要獲得許可,才能將某些美國的晶片製造設備運往其在中國的工廠使用。
正當市場還在慶幸台積電未入列其中時,同樣的劇情也再次上演,9月2日晚間美國政府宣布台積電的南京廠VEU授權將於今年12月31日撤銷,此發展代表在原有的授權結束後,未來台積電的中國南京晶圓廠若想要取得美國半導體製造設備,也必須逐一申請許可證,在獲得許可後才能夠繼續使用。
華盛頓的最新作為無疑影響到中國的半導體產業,尤其是國際大廠的中國業務,美國官員雖然表示會持續核發晶片設備許可證,但過去的豁免狀態轉變為逐一申請的許可方式,將增加等待時間上的不確定性,而此舉也凸顯出美國對電子零件供應鏈的影響和控制力,即便這些工廠是由三家非美國企業在中國所營運。
台積電回應:營運不中斷
對於美國政府撤台積南京廠豁免權一事,台積對外表示,已接獲美國政府通知,台積電(南京)有限公司目前的VEU授權,將於2025年12月31日撤銷。正評估情況並採取適當的因應措施,包含與美國政府溝通,以致力台積電(南京)營運不受影響。
台積電的南京廠成為了當前美國出手的目標,這個以12/16奈米製程技術為主的廠區在未來授權結束後可能面臨營運上的策略調整。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台積電在年報裡即曾透露,無法保證所取得之授權於將來不會被終止。
當前台積電在上海以成熟製程為主的8吋廠並尚未被點名,此現況究竟是美國政府要捉大放小,僅瞄準奈米製程技術,亦或是當局規劃未來還有新一波的政策待公佈?無論結果為何,業界與市場皆拭目以待。
經濟部:對台衝擊有限 韓廠壓力更大
美國政府近期在《聯邦公報》上宣布,將撤銷包括台積電在內多家半導體大廠於中國的VEU豁免資格。對此,經濟部評估,對台灣整體產業競爭力影響有限,並強調將持續與美方及國內業者保持密切聯繫,適時提供協助。
經濟部指出,VEU取消意味著台積電南京廠未來若需進口美國設備,必須逐案申請許可,原先的「綠色通道」模式將回歸「逐批審核」,營運不確定性勢將升高。
經濟部進一步說明,此次措施並非針對特定廠商,因美國產業安全局(BIS)上週亦同步取消三星及海力士在中國廠區的VEU資格。相較之下,三星DRAM約有2成、海力士約有4成產能設於中國;台積電則僅南京廠16奈米製程涉及BIS管制,產能占比約3%,且有持續下降趨勢。換算至台灣整體半導體產能,影響更為有限,研判不會動搖台灣產業競爭力。
經濟部強調,隨著美方近年不斷強化半導體管制,國內業者應持續提升出口管制的法遵作為,以維護自身權益。政府也將與美方及業界保持緊密合作,確保台灣半導體產業穩健發展。
圍堵「中國製造」?外媒估對台積影響有限但增添不確定性
美方對中國晶片產業的技術管制正持續升溫,範圍已從尖端技術延伸至成熟製程,此次撤銷台積電南京廠的VEU授權,顯示華府正加大力度遏止北京推動晶片自主化。
在VEU資格被取消後,企業若要引進、維修或升級美國設備,必須逐案提出申請,不僅程序更繁複,審批難度也隨之提高。BIS強調,將傾向批准維持既有產線營運的申請,但不會放行任何擴產或升級計畫,預估每年將新增約1000件審批案。
除了台積電,三星與SK海力士在中國的工廠同樣失去VEU資格;早前英特爾位於大連的工廠(後出售給SK海力士)也已被取消相關豁免。美國商務部明言,未來外資晶圓廠都不再享有此特權。
根據《金融時報》、《路透》等外媒分析,這項許可的撤銷,對台積電影響有限,但對高度依賴中國市場的韓國廠商衝擊較大。
SK海力士在中國的DRAM產能佔全球比重高達35%至40%,NAND快閃記憶體則達40%至45%;三星電子在中國的NAND產能也達到30%至35%。
相較之下,台積電南京與上海廠產能僅占台積電全球產能極小比例,對總體獲利貢獻不到3%。上海8吋廠以成熟製程為主,南京12吋廠則採用12/16奈米技術,由於設備早已折舊攤提,加上穩定客戶持續投產,2025年上半年,台積電中國與南京子公司分別繳出55.96億元及144.39億元稅後純益,合計約占整體獲利2.6%。若從製程結構觀察,今年第二季16/20奈米產能分佈於台灣與中國,營收比重約7%,但台積電的核心獲利仍來自先進製程,其中3奈米、5奈米與7奈米出貨佔比分別為24%、36%與14%,三者合計高達74%。
市場分析認為,儘管短期不致停產,但設備維修或零件替換恐因審批延宕導致良率下降,進一步干擾全球供應鏈。美國設備商如KLA、應用材料、科磊可能面臨需求下滑壓力;不過,美光(Micron)則可能因韓國同業受限而受惠。
此舉也為美中地緣政治關係增添了新的不確定性。美國對華政策顯得矛盾,一邊收緊科技管制,一邊又允許包括輝達 H20 在內的部分先進 AI 晶片出口。分析認為,美方在科技封鎖與貿易談判間持續拉鋸,使產業面臨更大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