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專員 發達公司課長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25-08-27 23:28

新加坡前年「外國聯營企業」成長13.2%至逾3.2萬家,創8年新高

新加坡「外國聯營企業」在2023年成長13.2%至3萬2,464家,創8年新高

一、依據新加坡聯合早報本(2025)年8月27日引述新加坡統計局(DOS)數據報導指出,星國持續吸引「外國聯營企業」(foreign affiliate)在境內營運,相關企業在2023年成長13.2%至3萬2,464家,創8年新高,顯示新加坡作為全球商業樞紐的吸引力。

二、「外國聯營企業」係指單一外國投資者持股逾50%企業,包括大型跨國企業及中小型外資企業。新加坡統計局透過統計該類企業數量及相關數據,瞭解星國某部分經濟活力。

三、儘管「外國聯營企業」數量增加,新加坡統計局近期發布的數據亦顯示,相關企業在2023年的「名目增值」(nominal value added),自2022年的4,433億星幣(3,448億8,000萬美元),下跌19.8%至3,555億星幣(2,765億7,000萬美元),占星國整體經濟「名目增值」57.5%。

四、新加坡統計局表示,「外國聯營企業」帶來的「名目增值」下跌是因2022年的比較基礎較高;2022年全球主要經濟體在新冠疫情後迅速復甦,帶動商業活動。倘依2016年至2023年而言,「外國聯營企業」帶來的「名目增值」逐年遞增,其複合年均成長率(CAGR)為9%。

五、2023年,新加坡「外國聯營企業」總貿易額達1兆5,000億星幣(1兆1,670億美元),占星國整體貿易額逾75%;其出口額及進口額較2022年同期分別下跌7.7%及7.9%。相關企業占星國境內企業總數9.4%,聘僱員工增加3.6%至99萬4,874人次,占總就業人口的28.5%。

六、日前,全球諮詢管理公司「貝恩」與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新加坡經濟發展局(EDB)、摩根大通以及戰略投資平臺「SG Growth Capital」聯合發布的報告指出,自2019年以來,亞太地區逾75%「生物科技風險」(VC)及「私募股權」(PE)投資均在中國,惟在地緣政治及政策持續不確定因素影響下,相關資本正逐漸流向新加坡及韓國等新興市場。隨著美、中兩國貿易戰日益白熱化,某些中國及香港公司選擇赴東南亞拓展市場,並計劃至新加坡「首次公開售股」(IPO)或在兩地上市;據瞭解,相關企業包括1家中國能源公司、醫療保健集團及1家來自上海的生物科技集團。

七、2025年以來,數家外資企業已宣布在新加坡投入更多資金。例如,荷蘭半導體製造設備供應商「VDL Enabling Technologies 」於2025年6月承諾在未來5年內投入1億星幣(7,780萬美元),用於翻新及擴建在境內的設施。另,美國航空系統與工程技術服務公司「Honeywell」於2025年2月宣布與新加坡經濟發展局合作成立「永續建築卓越中心」。

八、中國銀河證券公司經濟分析師表示,倘銷售至美國的貨品成本增加,可能促使受影響商家轉移市場。儘管新加坡營業成本高,惟政治立場中立,且是東協地區重要樞紐,對外國投資者仍具吸引力。目前美國對星國徵收10%關稅,是對各國徵收的最低稅率。

九、訊息服務公司「Fitch Solutions」轄下研究機構「BMI」營運風險分析師Brandon Dry指出,儘管面對短期波動,長遠而言,新加坡的結構優勢仍持續為「外國聯營企業」的經濟增值提供助力。星國政府亦透過「投資獎勵計畫」及「發展擴展獎勵」等針對性措施,將政策重點聚焦於高增值製造業。惟面對美國貿易政策日趨不穩定,自2025年初以來,「外國聯營企業」普遍較為謹慎,持觀望態度。因此,儘管新加坡承擔的美國關稅率相對較低,但此不太可能成為推動「外國聯營企業」搬遷業務至星國的決定因素。(資料來源:經濟部國際貿易署)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