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中心徐筱晴/綜合報導
2025年8月25日 週一 下午12:54
台積電
2330.TW
1175
(3.52%)

▲《經濟學人》認為台積電若想保持成長,「走向海外」才能捍衛晶片霸主地位。(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英國《經濟學人》近日刊文報導,指出台積電在台灣表現異常出色,成長為全球科技業的巨頭。但是儘管台積電擁有製造紀律、韌性、技術優勢,以及不懈地改造動力,但地緣政治風險、土地與人才限制 、跨國文化與營運挑戰、技術與競爭壓力及市場週期與需求波動等因素,為台積電帶來壓力,也使得海內外擴展備受挑戰。《經濟學人》認為台積電若想保持成長,「走向海外」才能捍衛晶片霸主地位。
《經濟學人》近日刊出〈全球最大晶片製造商需要走出台灣〉(The world’s biggest chipmaker needs to move beyond Taiwan)一文,文章一開頭便提到,7月17日在台北舉行的萬安演習警報聲響徹街頭,街道淨空、城市陷入停擺。不過在同一天,台積電高層齊聚市中心一間飯店,召開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並帶來好消息,創紀錄的利潤、全球擴張計畫進展順利,以及對未來成長的信心預測。文章指出,這樣的反差讓人難以忽視。
文章提到,台積電在其發展期間,所有尖端晶片都是在台灣生產。儘管台積電長期以來在海外運營幾家生產低端晶片的工廠,但直到最近才開始將部分最先進的製造業務轉移到海外。過去五年,台積電已啟動了1900億美元的全球擴張計畫。其中,1650億美元將用於美國亞利桑那州,該公司計劃在那裡運營六家尖端工廠或「晶圓廠」。雖然在美國本土複製台積電的精準度將舉步維艱,但保護其核心業務免受地緣政治風險的影響,或許會更加困難。
儘管台積電規模龐大、地位重要,但它一直避免成為鎂光燈焦點。這種迴避公眾關注的文化已深植於公司。台積電的建立初衷,就是讓客戶在舞台上發光,而自己則在幕後默默耕耘。
無與倫比的規模與紀律
要理解台積電為何如此佔據主導地位,從晶圓廠內部就能窺見一二。台積電的晶圓廠規模龐大,在台灣經營著四座「超級晶圓廠」,每一座的產能都至少是普通工廠的四倍。南部的晶圓廠佔地95萬平方公尺,無塵室潔淨程度高於手術室的無菌工廠,晶片在此層層蝕刻而成,且良率的比例極高,很少有其他公司能匹敵台積電的規模和精準度。
▲圖為台積電台南晶圓18廠。(圖/記者許家禎攝)
台積電的員工更是令人敬畏。晶片設計工具製造商新思科技(Synopsys)執行長加齊(Sassine Ghazi)表示,台積電的製造紀律「令人難以置信」。這種紀律源於公司對自身的定位:首先是製造商,其次才是科技公司。內部人士形容,公司文化鼓勵員工在系統運作順暢時,仍要努力尋找效率提升的空間。任何一個晶圓廠的改進,都會迅速在所有其他晶圓廠中複製。他們會執著地追查所有失敗案例的根源。
保持領先地位代價高昂。台積電在資本支出方面遠遠超過其競爭對手。研究機構TrendForce估計,2025年,該公司的資本支出將達到380億美元至420億美元之間。相對於三星計劃在其晶圓代工部門上投資約35億美元,英特爾則計畫投資80億美元至110億美元。台積電將支出引導到最重要的地方。
在先進領域包括智慧型手機、筆記型電腦和資料中心的處理器,該公司的份額超過90%。幾乎所有這些晶片都是由台積電生產。
過去許多年來,台積電在晶片製造領域日益增強的主導地位鮮少受到關注。除了科技業,幾乎沒有人聽過台積電這個名字。直到2019 年,川普政府首次對美國依賴台灣晶片發出警報,情況才開始改變。接著是疫情。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工廠關閉,引發全球晶片短缺,使得從電子產品到汽車等多個產業的生產停滯。隨著供應鏈動搖,各國政府感到擔憂。台積電不再僅僅是一家製造商,它已成為戰略基礎設施。
有美國官員曾經提出台積電與英特爾合作的想法,以幫助其重新啟動其晶圓代工業務。但台積電對此不感興趣,且製程與英特爾的晶圓廠不相容,公司也無法協助營運這些工廠。
▲過去許多年來,台積電在晶片製造領域日益增強的主導地位鮮少受到關注,一直到川普發出警報,情況才改變。(示意圖/記者許家禎攝)
土地與人才限制,驅使台積電海外擴張
美國試圖透過拉攏和施壓,讓台積電在台灣以外的地方生產更多晶片,這恰巧與台積電本身的考量不謀而合。
對於台灣來說,台積電正變得越來越龐大。研究公司標普全球(S&P Global)估計,2023年台積電佔台灣用電量的8%。到2030年,其佔比可能會上升到近四分之一。
而電力並不是唯一的限制。隨著勞動年齡人口減少,對工程師的競爭將日益激烈;土地是另一項制約。台積電在高雄最新的晶圓廠佔地79公頃,建在一個前煉油廠上,需要大量的土壤改良。為未來的晶圓廠尋找合適的土地正變得越來越困難。
跨國挑戰:文化與成本
海外擴張也帶來了新的挑戰。台積電正在日本和德國建設新的晶圓廠,但其最大的賭注在亞利桑那州。目前,一座晶圓廠已開始生產,另有兩座正在建設中,接下來還有三座。總而言之,亞利桑那州未來可能容納台積電多達三分之一的最先進產能。
但當地的許可證審批延遲讓台積電感到意外,台積電原以為,既然英特爾已經在附近營運工廠,當地政府應該會熟悉晶圓廠的建設流程。儘管如此,情況已經有所改善,但更大擔憂在於,將工程文化「進口」到國外非常困難。
一家晶片設計公司的高層將台積電在台灣的營運比喻為一台有「自己的心跳」的機器,並認為其他地區的員工不具備同樣的嚴謹性。關於台積電密集、犧牲奉獻的工作文化故事比比皆是,而這種職業道德要移植到國外是困難的,但台積電正在嘗試。考慮到國外較高的人力成本和不同的工作規範,台積電可能會更傾向於自動化。
▲台積電正在日本和德國建設新的晶圓廠,但其最大的賭注在亞利桑那州。(圖/台積電提供)
地緣政治的「矽盾」:平衡的考驗
地緣政治增加了其他難以預測和應對的壓力。在台灣,台積電不僅僅是一家公司。當地人稱它為「護國神山」,它以難以衡量的方式為國家安全做出了貢獻。理論認為,只要中國依賴台積電的晶片,它就會猶豫是否要攻擊台灣。這使得台積電的全球擴張在政治上變得微妙。
華盛頓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Centre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的瓦瑟(Becca Wasser)表示,台灣面臨一個艱難的平衡,它需要將足夠的台積電業務留在台灣,以保持其戰略不可或缺的地位,同時又要滿足那些渴望減少對台灣晶圓廠依賴的盟友。
台積電認為,沉溺於假設沒有多大價值。投資者已經將地緣政治風險納入考量,焦慮感已不如以往。如果戰爭爆發,將不會僅限於台灣,也會波及鄰近地區。在這種情況下,人們要擔心的,將遠遠超過晶片生產。
除了地緣政治,其他風險也隱約可見。隨著台積電將製程技術推向極限,它可能會遭遇挫折。2015 年,當英特爾在新節點上陷入困境時,台積電成功超越了它。儘管受到打擊,但它的競爭對手依然強大。三星最近與特斯拉簽署了一項價值165億美元的協議,為其供應先進晶片,這對其晶圓代工野心是一大助力。
推動台積電近期大部分成長的AI榮景可能會放緩。關稅可能會削弱對消費性電子產品的需求,而這類產品佔台積電營收的40%。半導體產業素來以週期性著稱。公司在景氣好時往往會過度擴建,卻在需求放緩時面臨供過於求。台積電目前的擴張規模是其歷史上最大的。
台積電最大的挑戰,或許是那些最難以捉摸的東西。外界常以為晶片製造的成功只與金錢有關,有例子顯示,政府「向某家公司投入了大量資金」,但最終仍然失敗,而他們所缺乏的正是台積電的優勢——其韌性、紀律和持續改進的動力。要讓公司繼續成長,它必須在海外取得成功。而這將取決於它能否將其嚴謹的文化輸出到國外。對於一家經歷過颱風和地震,並在戰爭陰影下生存的公司來說,走向全球可能才是更艱難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