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英特爾到台積電 補助換股權背後牽動的是制度邏輯差異:工程師思維能否抵禦法律與金融壓力?
風向龍鳳配
2025年8月25日 週一 上午6:38
美國政府試圖將晶片法案補助轉換為
台積電股權的計畫遭遇重大阻力,台積電傳出寧可退還66億美元補助也不願讓美國政府入股。Yahoo 《風向龍鳳配》主持人
陳鳳馨分析這起事件,認為台積電雖然暫時讓美國政府踢到鐵板,但美國對台積電的覬覦恐怕很難放棄。

Yahoo 《風向龍鳳配》主持人陳鳳馨
美國政府補助換股權計畫受挫
陳鳳馨指出,這整起事件源於美國政府對
英特爾的入股計畫。川普政府打算將拜登時期晶片法案承諾給企業的補助款轉換為股權,英特爾將獲得109億美元的補助轉股權,約佔該公司10%股份,讓美國政府成為英特爾最大股東。
商務部長魯特尼克在接受CNBC專訪時公開表示,川普政府正考慮將這套模式適用於其他獲得晶片法案補助的公司,包括台積電、三星、海力士、美光等企業。陳鳳馨指出,對台積電而言,66億美元的補助款大約可換取0.5%的股權,但這0.5%股權非常有可能爭取到一席董事席次,會使台積電未來的營運計畫和營運方向都深深受到美國政府干擾。
台積電與英特爾處境天差地別
陳鳳馨分析,同樣是補助轉股權,對英特爾來說算是利多,對台積電卻是絕對的利空。她指出,英特爾在俄亥俄州的晶圓廠建設近乎停擺,按照晶片法案規定,補助款必須依照建設進度發放,英特爾原本可能拿不到這些資金。如果轉換為股權投資,英特爾就能快速獲得資金,對於現在「一缺資金二缺客戶」的英特爾來說,資金來源確實是不小補。
相較之下,台積電不僅不缺資金,設廠進度更是超前而非落後,理論上補助款會按時撥入,根本不存在拿不到錢的問題。陳鳳馨提到,台積電每年資本支出高達381到400億美元,憑藉優異的盈餘和帳面現金,資金流從未出現問題。陳鳳馨擔心,一旦美國政府入股台積電,干擾的結果到最後會不會強迫台積電跟英特爾做股權交換,表面上叫做合作,實際上就是台積電用技術來餵養英特爾。
工程師思維對決律師思維
陳鳳馨引用一位加拿大華裔學者的最新研究,將中美兩國的基本政策思維分為兩大文化體系。中國大陸採用的是「工程師文化」,講求技術突破、產業升級,凡事都要有藍圖和技術創新。美國則是「律師文化」,擅長運用法律、金融、併購等手段達成目標。
從工程師思維角度來看,陳鳳馨表示,台積電技術獨步全球,只要沒有人能超越其技術水準,台積電就不會被擊垮。她過去也一直持這種觀點,認為台積電是「東方不敗」,優點是技術不敗,缺點是地理位置在東方。
然而,陳鳳馨坦言,面對美國的律師和金融思維,她開始感到憂心。她認為美國雖然救不起英特爾,因為「你就沒技術啊,你沒技術就沒客戶啊,就算給了資金又有什麼用呢」。但問題是,美國是否能用法律和金融手段搞垮台積電?陳鳳馨直言:「我就沒有把握了。」
台積電面臨地緣政治困境
魯特尼克複製川川普的話,講大白話文,台灣距離美國9500英里,卻距離中國大陸只有80英里,「這麼近中國又這麼遠美國,在中美的競爭過程當中,美國不可能對台灣放心」。陳鳳馨認為搶奪台積電一直是從川普第一任到拜登,再到川普第二任政府的核心思考,只是方法略有差異。
陳鳳馨特別強調,台積電「後面沒有一個大的政府作為依靠」,只能戰戰兢兢討好美國政府。她表示,雖然從技術角度台積電不擔心競爭,但當主要客戶都來自美國時,美國若運用律師思維,「法律千千萬萬條,要找到一個條文兩個條文三個條文來治台積電有沒有可能?隨時有可能」。再加上金融操作思維,台積電正處於「不同思維邏輯下、不同文化下撞擊的險境當中」。
危機遠未結束
雖然台積電這次堅決拒絕補助換股權,讓美國政府暫時踢到鐵板,但陳鳳馨表示,美國對台積電的覬覦「就真的能夠放棄嗎?恐怕非常困難」。她坦言「我不知道它的下一步是什麼,這才是台積電真正危機之所在」。
陳鳳馨認為,現在台積電勢必是小心翼翼、戰戰兢兢,然後努力地討好美國政府。在技術領先與地緣政治的博弈中,台積電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