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錢
2025-08-21

【我們想讓你知道】
投資不是靠小道消息或聽明牌就能賺錢,而是要建立屬於自己的能力圈與投資原則。當你懂得在能力圈內選股、持續學習擴展邊界,再搭配「安全邊際」的思維,你才能在市場波動中降低風險,抓住真正的投資機會。
(本文摘自陳重銘
《富媽媽窮媽媽》)
投資不是問明牌,要建立自己的能力圈
經營粉絲團多年,我經常收到粉絲的訊息:「老師,我買了XXX股票,已經賠了多少%,應該要停損嗎?」我都會問他們為何買這支股票,最常聽到的回答是:「我是聽朋友推薦」、「網路討論說後勢看好」之類的答案,我不禁納悶,你拿這麼多錢去買股票,靠的只是馬路消息,然後連公司在做什麼都不清楚!如果你不賠錢,那麼誰會賠錢呢?
巴菲特強調要在「能力圈」以內投資股票,也就是「你只能投資自己了解的公司,如果你沒辦法理解,那就不要去投資。」
能力圈的重點並不是你懂多少,而是你「不懂什麼」。「斷、捨、離」是能力圈的要點,不懂的千萬不要碰。
2020年爆發新冠疫情,因為沾上疫苗的題材,
高端疫苗(6547)一路從30元大漲到350元,我自知不懂生技股,而且該公司過去也沒有獲利,因此就算股價飆漲我也只是在一旁看熱鬧。疫情緩和後,高端疫苗的股價一路跌回30幾元,幸好我秉持「不懂的股票不要碰」,避開不必要的虧損。
知道自己能力範圍
有一位「少年股神」,短短3年內賺到上億元,但卻因為輕忽槓桿投資的風險,2025年4月川普拋出關稅議題,讓他9位數資產一夕歸零。了解自己「不知道什麼」,遠離危險往往比賺錢更重要。
持續擴大能力圈
知識才是投資的最大力量,保持好奇心會讓你樂於學習,多讀書可以從別人的經驗中獲益,誠實記錄你成功與失敗的經驗,將來你就會少走許多冤枉路。
面對自己的失敗
當投資股票賺錢了,會覺得是自己眼光神準,到處敲鑼打鼓;可是一旦失敗了,往往會安慰自己是運氣差,或是大環境不好⋯⋯其實這些都只是在欺騙自己。投資股票不可能只賺不賠,要了解失敗的原因並記取教訓,為下一次的成功做好準備。
以前我教書時,很討厭學生不動大腦,開口閉口就是「我不會」。所以,能力圈不能當作故步自封的藉口,應該是先「在能力圈內投資」,然後「在能力圈外學習」,不斷地擴大你的能力圈。我年輕的時候主要是操作電子股,2008年後開始研究金融股,如今已經存了幾千張金融股;以前我覺得槓桿型ETF風險高,深入研究後發現它其實是抄底的好工具。不斷學習不僅擴展我的視野,也開拓我的「錢途」。
找出股價安全邊際,避免買太貴
我有一個壞習慣,看電影一定要配零食跟飲料,如果電影票要300元,零食飲料100元,我會只帶400元出門嗎?還是帶500元比較保險呢?這樣500元跟400元之間,就有了100元的「安全邊際」,一旦看到更好吃(更貴)的零食,就不會只能在一旁流口水。同樣地,投資股票時也要設定安全邊際:
| 內在價值:預估一支股票的價值是100元,100元以下就相對便宜。
永遠有意外:自己有可能估計錯誤,股市也可能發生意外。如果在100元急著買進,沒想到發生股災讓股價跌到70元,你會損失30元。
| 安全邊際:心目中的股票價值先打個8折,耐心等到80元時才出手,這時候就有了20元的安全邊際(20%)。在80元買進後,就算股價跌到70元,也只損失10元。
| 要合理:安全邊際設定得越高,你當然就會越安全,但是也可能買不到股票了。好比一間房子的售價是2000萬元,你一開口就殺價到1000萬元,安全邊際是夠大了,但是賣家會直接關門送客。
巴菲特曾說:「安全邊際是投資成功的基石」,只有當「股票內在價值大於股票市場價格」,有足夠安全邊際時才值得出手。「內在價值」是評估股價的關鍵,意思是在該企業倒閉之前,股東所能獲取的現金流。只是企業何時倒閉很難預估,自己也可能活不了那麼久,所以可以用自己能夠承受的年限來預估。
以電信三雄為例
以下拿電信三雄來舉例,電信業是特許行業,又是生活的必需品,大家就算餓肚子也要上網,所以有很深的護城河。投資電信三雄主要是領股利,但是為了避免單一年度的影響,所以取用最近5年的平均值,從圖表1-7可以看出配息很穩定,這是民生必需股的特點。
有了平均的配息數字後,只要再乘上「年限」,就可以得到內在價值了。那麼該用多少年呢?目前雙北市房租報酬率(每年租金收入占房屋總價的百分比)應該不到2%,表示房地產投資人願意給予50年的年限賺回本金。由於電信三雄獲利穩定,加上不會倒閉的優點,從圖表1-8可以看出,市場給予電信三雄的股價,是預估25年的企業壽命。
安全邊際必須隨市場情勢調整
安全邊際並不是一個固定的數字,必須要隨著股市氣氛來調整,當天下太平的時候可以設得小一點,例如10%以下;當國際發生巨大動盪時,像是2008年金融海嘯、2020年肺炎疫情、2025年關稅風暴時,一定要多設一點才會安全。2024年
鴻海(2317)受惠AI伺服器成長的利多,股價突破200元大關,但是2025年4月受到關稅衝擊,最低價跌到112.5元,可見一旦碰到股災,必須要把安全邊際設高一點。
巴菲特堅持要有足夠的安全邊際,當股票價格大幅折讓時,就要大膽地買進,他在1973年購入華盛頓郵報的股票,成為安全邊際的一個最經典案例。
1973年,大部分的分析師、股票經紀人,估算華盛頓郵報整間企業的價值在4億∼5億美元之間,但是當時市場上的市值卻僅有1億美元,巴菲特大概用了內在價值的四分之一價錢,在市場上購買了華盛頓郵報的股票。後來,華盛頓郵報為巴菲特帶來了超過100倍的投資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