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湯淑君/綜合外電 2025-08-19 12:04 ET

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路透
提及人工智慧(
AI),有關AI是不是泡沫的辯論由來已久,相關概念股至今依然漲勢凌厲。但諾貝爾經濟學家
克魯曼警告,AI帶來經濟「短期」衰退的風險已升高,眾人卻渾然不覺。
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強調,AI可能帶來「短期」而非「長期」風險,不是指AI取代人力推升失業,他擔心的是,當前AI驅動的投資熱潮一旦難以為繼,衰退將接踵而至。
1999年電信榮景vs.2025年AI榮景
克魯曼解釋,他和眾多觀察家都認為,今日AI榮景近似1990年代末的電信榮景。當年,電信公司砸重金鋪設光纖網路,事後證明投資過度。一如昔日,新科技前途無可限量,激勵企業大舉投資,這股熱忱不論今昔都合情合理。
1999年湧現的電信技術投資熱潮,最後實現了業者承諾:今天入住的旅館再簡陋,也提供像樣的wifi連線,觀賞電影流暢無阻。
問題是,這是網路技術發展多年後才能收割的經濟果實,但技術改良其實不夠快,沒能阻止期間電信投資泡沫爆裂。2000年至2003年,電信設備投資急遽下滑,導致一波衰退,失業率也長期居高不下。
鏡頭快轉到現在。美國最近經濟成長減緩,2025上半年以年率計的成長率僅1.2%,而且主要靠AI相關投資支撐,成長率才得以持續高於「停滯速度」--成長慢得使經濟疲態自我強化。
經濟分析局(BEA)的數據顯示,2024年第4季到2025年第2季,資訊處理設備的投資,貢獻了美國逾半數的實質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比占經濟產值70%的個人消費支出貢獻還可觀!這些設備基本上指的是資料中心。
由此可見,美國經濟至今未陷入衰退,其實只靠AI榮景一手撐起。這令人不由得憂心,AI投資熱會不會戛然而止、何時告終,榮景驟停又會如何?
克魯曼說,目前為止,AI投資熱潮還宛如1999年電信投資盛況。但同樣的隱憂已浮現:AI投資能否迅速產生龐大獲利,快到足以合理化今日投入的巨額資本支出?
供電不足恐導致AI投資急踩煞車
克魯曼指出,即使企業願意持續大手筆投資AI,仍面臨一個現實難題:電力吃緊。
眾所周知,AI資料中心用電量極大,但美國的發電容量可能不敷所需。問題還不止於此,
川普2.0的能源政策也在掣肘,加劇電力供需錯配的問題。這將對整體經濟造成威脅。
問題可從下列數據一覽無遺:
數據1.美國能源部估計,資料中心消耗2023年全美4.4%的發電量,估計這個比率到2028年可能升到12%。這顯示AI資料中心用電需求將有增而無減。
數據2.標普全球(S&P Global)的數據顯示,2024年1至8月,美國新增發電容量中,近90%來自於太陽能和風力發電。這顯示美國近年發電容量提升,愈來愈倚賴可再生能源的成長。
數據3.根據聯準會經濟數據庫(FRED)引用的勞工統計局(BLS)數據,過去六個月,美國零售電價以年率計已上漲9%,是同時期整體消費者物價漲幅的四倍。
維持當前AI榮景 遭遇兩大障礙
克魯曼解釋,上述數據暴露出要維持目前AI榮景不輟,面臨兩大障礙。
首先,美國發電量成長愈來愈仰賴可再生能源發電(參照數據2),但川普政府卻盡其所能打壓綠能,不僅取消拜登政府推行的許多綠能補貼,還積極攔阻對AI成長至關重要的太陽能和風電計畫。
其次,即使電力公司突破川普反綠能障礙,額外創造發電容量,那些投資支出該由誰埋單?由於美國公用事業受嚴格監管,答案是:為供應資料中心需求而增加發電容量,其成本正轉嫁給一般消費大眾(參見數據3)。
上周,全美最大電網PJM互聯電網的監督者宣告,必須終止這種由消費大眾支付更高電價來補貼AI發展的做法,並建議「要求大型資料中心自帶發電量」。
馬斯克xAI實例凸顯的棘手難題
富豪馬斯克的xAI公司已經著手這麼做了,結果卻導致環境危機。
根據Politico報導,xAI在田納西州曼菲斯西南部設置了35座甲烷燃氣渦輪機,用來驅動xAI巨大的超級電腦,但沒有一座渦輪機配備通常按聯邦法規必須具備的汙染控制,導致一片烏煙瘴氣。在當地人士抗議下,謝爾比郡7月2日核發15座渦輪機使用許可,附帶排放標準規定。但能否落實令人質疑。
暫撇開環保和金權政治問題不談,馬斯克為何需要安裝自己的發電設備,何不直接向電網購電?這凸顯企業資料中心需電孔急的問題,即使企業設法電力自給自足,也會遭遇一些難題。
綜觀這些障礙,AI對美國經濟帶來更大的短期風險,所言不虛。
克魯曼說,此問題並非無解。要求AI產業扛起額外電力成本,合情合理,也不至於終結AI進步。誠如Tech Policy網站所言,許多AI應用採取較小型、更聚焦的模型,執行效果跟目前盛行包山包海的擁腫模型一樣好,而且耗電量少多了。
然而,「科技兄弟們」顯然缺乏動機努力提升AI能源效率,而這些人士對川普2.0擁有巨大的政治影響力。
結果便是:美國消費者吞下電費漲價苦果,企業大型資料中心面臨電力供應不足,導致AI投資熱潮難以為繼,支撐經濟成長的一大支柱傾倒,短期陷入衰退的風險出乎眾人所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