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設廠可望免稅,環球晶、日月光、聯發科等台廠誰能撿到槍、誰恐踩雷?供應鏈將面臨全面重組
Yahoo奇摩財經編輯室
更新時間2025年8月12日 週二 下午4:34
川普祭出100%
半導體關稅 ,除了台積電,還有哪些台廠是贏家?川普關稅大刀直指Made in USA 「美國製造」,台、韓亞洲半導體供應鏈,也可能改變全球半導體產業版圖。
232條款還未亮牌、半導體關稅概念模糊,我們先從半導體製造流程開始了解,盤點哪些台廠可望「撿到槍」?哪些台鏈可能會受衝擊?半導體族群將面臨什麼挑戰?美國設廠概念股有哪些?Yahoo奇摩財經編輯室帶你一次看懂。
川普的100%的半導體關稅有豁免條件,只要有在美設廠或承諾投資的企業都可望免稅。(示意圖/Getty Images)
半導體關稅100% 豁免條件「霧煞煞」
美國總統川普在8月6日宣布兩大重磅消息,一是與蘋果執行長庫克同台,宣布蘋果將投入千億美元推動在美製造與投資計畫;二是喊出進口到美國的晶片與半導體祭出最高100%的關稅。
「關稅帝君」川普補充,
100%的半導體關稅有豁免條件,只要有在美設廠或承諾投資的企業都可望免稅,這等於是向全球半導體大廠下達「投資美國」的最後通牒。自2020年以來,美國已吸引逾130件半導體建廠計畫,累計投資金額超過6000億美元,三星、英特爾、德州儀器與台積電等都助攻「讓美國再次偉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然而,川普講得很清楚、企業聽得很模糊,這項政策的具體細節目前尚未出爐。有專家指出,如果晶片關稅政策僅針對未封裝的裸晶片,對市場衝擊可能有限。市場怕就怕在川普對半導體的定義太廣泛,如果課稅範圍包含晶片成品、相關衍生產品,或是材料設備等整個半導體供應鏈,風暴半徑的大小決定衝擊的程度。
分析師點出三大變數:
1.新制何時上路仍未拍板,短期內可能引發囤貨潮。
2.哪些產品會被納入課稅名單尚未確定,目前傳出的項目包括積體電路、LED等,但像手機、電腦、AI伺服器等資通訊產品是否計入,仍有待觀察。
3.「美國製造」的定義模糊不清,雖然川普點名台積電、輝達等巨額投資案可望免稅,但其他廠商是否符合資格並無明確標準。
台灣有哪些半導體公司在美設廠?
我們先了解一下半導體製造流程:首先是IC設計,利用專業軟體完成電路設計後送交晶圓代工廠;接著進入晶圓製造,透過光刻、蝕刻等複雜工序將電路刻在矽晶圓上;之後進行測試剔除不良品,並進入封裝,將晶粒封裝成便於安裝的成品晶片,最後再做成品測試,出貨至手機、伺服器、汽車等終端產品。
IC設計業如
聯發科(2454)本身並不生產晶片,以製造外包模式(Fabless)經營,實際的晶片產品交由
台積電(2330)等晶圓廠代工,所以沒有在美設廠的壓力與需求。
晶圓製造業最具代表性的公司是台積電,自2020年起陸續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興建多座晶圓廠、先進封裝廠以及一間主要研發團隊中心,目前建廠工程仍持續,一廠也已開始量產4奈米製程。
環球晶(6488)則已在德州謝爾曼市(Sherman)啟用300mm矽晶圓廠,為美國數十年來首座先進12吋晶圓工廠,並獲CHIPS法案補助。近期環球晶的美國子公司GWA(GlobalWafers America)更成為蘋果美國製造計畫供應鏈,一躍而成蘋果官方合作夥伴。
至於封裝測試廠則是像
日月光(3711)這樣的公司,目前日月光投控在美國只有辦公室,公司今年透露,應客戶邀請,正在評估是否有機會在美國設立營運據點,但目前還沒有結論。
哪些台廠可能會受到衝擊?
除了台積電與環球晶,其實許多業者的主要產能集中在台灣或中國,沒有美國產線。這些公司若將晶片出口至美國,可能面臨關稅成本上升、競爭力受壓等問題:
- 聯電(2303):主要生產據點在台灣與中國,雖然有與英特爾合作在亞利桑那州開發12奈米FinFET製程、預計2027年量產,但這屬合作專案而非自有廠房,能否豁免關稅要待細節公布才能進一步判斷。
- 世界先進(5347):主力為成熟製程晶圓代工,董事長曾在法說會上表示不會考慮赴美設廠,公司對關稅細則採觀望態度。
- 力積電(6770):沒有美國廠房,不過公司表示產品直銷美國比例極低,衝擊應不大。
- 日月光投控(3711):全球最大封測廠,目前在美產能有限。受客戶要求,正在評估在美國擴充先進封裝產能。
其它記憶體族群如
華邦電(2344)、
南亞科(2408)、
旺宏(2337)等,主要製造基地在台灣或中國,若產品出口美國,也有被課高額關稅的可能,需追蹤後續美方公布的細節。
不限半導體族群 還有哪些美國製造概念股?
除了半導體產業,愈來愈多產業也赴美插旗,除了就近服務客戶、分散全球布局,也不乏有因應川普關稅的策略規畫:
半導體族群接下來的挑戰
川普祭出的100%半導體關稅,目的在逼迫供應鏈回流美國,但對台灣業者而言,真正的挑戰才正要開始。在美設廠雖可爭取豁免,但成本高昂、人力短缺,加上美國內部法規與補貼條件仍不確定,可能使投資回收期拉長。中美摩擦若再升溫,全球供應鏈重組勢在必行,廠商需同時應付市場變動與地緣政治壓力。
專家指出,後續觀察重點包括:台積電是否追加在美投資與技術移轉、陸製晶片如何繞道避稅、以及美系品牌是否調漲售價轉嫁成本。對台灣而言,若美方將課稅基準從封裝地改為流片地,幾乎所有高價值晶圓輸美都會被課稅,對晶圓代工衝擊最大。
國發會分析,赴美建廠、併購或與美系大廠結盟,是應對關稅的三條路,但每一條路門檻都很高,對中小企業並不友善,未來可能只有資本雄厚的大企業能在關稅戰中生存。
關稅戰走到現在這步,美國看似收穫風光,但當商品成本增加,品牌商勢必將壓力轉嫁給下游供應鏈與終端市場,最終恐怕由消費者買單,成為這場關稅角力中的無奈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