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友望 發達集團副總裁
-
來源:哈拉閒聊
發佈於 2025-08-07 06:15
什麼是「低端家庭」?去他們家吃一頓飯就知道了!--3
什麼是「低端家庭」?去他們家吃一頓飯就知道了!--3
要怎麼補:把家修好,先從把話說好
1. 提升認知,學會自我覺察。
家長讀一點發展心理學,知道孩子的行為背後都有階段性需求。Dweck 的成長型思維強調,人能被教,能力可增長。孩子的錯,是教養的機會,不是情緒的出口。
2. 練習溝通。
觀察、感受、需要、請求,先說清楚你看見了什麼、你感覺如何,再提出具體要求。馬歇爾.盧森堡提倡的這套方法,讓對話從指責轉向理解,從喊話變成合作。
3. 制定共同目標,資源一起扛。
錢少可以精打細算,時間少可以固定親子時段。全家對準一個方向時,情緒在路上會少迷路。**家務平均分配、教育花費透明,誰拿多誰拿少都可以被討論。
4. 借助外部支持。
社區輔導、學校心理師、家族諮商,都是可以抓住的繩子。Bowen 的觀點提醒我們,家族互相綁緊時,第三方常能幫一個人先拉開距離,再談怎麼靠近。
5. 傾聽。
你可以不同意他的選擇,仍願意聽他說完。 願意傾聽,是父母對孩子最大的安全感保證。 孩子知道家是港口,才敢出海。
有些家庭,一進門,空氣裡就有壓力的味道。飯菜或許豐盛,聲音卻總是刺耳。碗筷聲後是一句又一句沒完沒了的指責,那不是溝通,是情緒在奔走,讓孩子無處可飛。
家本該是人卸下防備的地方,但對某些人來說,那裡從來都是需要自我防衛的空間。
心理學家邁克爾·米尼克(Michael Meaney)曾在一項研究中證實:童年時期若缺乏溫暖與穩定的照顧,會改變孩子大腦中掌管壓力反應的機制,導致成年後對壓力的敏感度過高。
低端家庭,正在毀了孩子,如果說中了你家,便要有所警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