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湯淑君/綜合外電 2025-07-30 13:41 ET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路透
美國總統
川普像推土機似的,逐一壓迫貿易夥伴敲定協議。他以不准進入美國龐大市場為棍棒,並以調降4月初「對等
關稅」稅率為胡蘿蔔,在同時威逼與利誘下,已迫使英國、日本、印尼、菲律賓和越南同意他的條件。
歐盟顯然是最新一個「投降」的例子。
川普談貿易協議似有致勝公式
外媒指出,至此,川普談貿易協議的致勝公式已呼之欲出。他先語出驚人揚言加徵極高的關稅,讓對方慌張。然後,鬆口給緩衝時間,限時在8月1日前談交易。找幾個經濟有弱點、沒膽報復且順從的貿易夥伴當樣板;最後,敲定比原先恐嚇稅率低一些的關稅水準,然後得意洋洋宣稱「雙贏」。
乍看下,日前與川普達成協議的歐盟,也自甘落入這個圈套。川普周日與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同意,美國對歐盟大多數進口產品課徵15%的關稅,適用汽車、藥品和半導體。相對地,歐盟承諾斥資數千億美元採購美國能源產品和武器。外媒評論指出,這種結果大致與川普想要的情境相符;歐盟得到的只是避免更高的關稅,以及不確定性減少些許,卻顯得狼狽得向惡霸低頭。
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30日也批評,歐盟未能通過川普考驗,堂堂一個經濟超級強權,且具備有效還擊川普違法關稅的實力,卻毫無作為,甚至做出一些「表面上」的讓步。
克魯曼:歐盟把川普當傻子耍
克魯曼指出,乍看下,與川普敲定的協議讓歐盟顏面掃地;但深入檢視,就會發現,其實歐盟把川普當傻子玩弄。具體來說,是化石燃料傻瓜。
這是因為歐盟對川普許下兩種承諾。一,歐盟將在美國投資6000億美元。二,歐盟將在未來三年期間,向美國採購價值7500億美元的能源產品,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氣。
克魯曼說,第一項承諾很空洞,第二項則是胡扯。
先看投資承諾。歐洲各國政府可不像中國大陸那樣,能命令民間企業把錢投資在何處。更何況敲定協議的執委會甚至不是政府,除了磋商關稅之外,沒什麼實權。某個執委會官員周日就向Politico表示,那項投資承諾「毫無意義」。
這位資深執委會官員表示,歐盟無法為那些投資提供保證,那只是「依據民間公司的意願」。執委會並未表示會提供任何獎勵措施,確保民間企業達到6000億美元投資目標,也未提出具體的投資時間表。
所以說,歐盟的投資承諾全是空話。
第二項有關採購美國能源的承諾較具體,也訂出時間表。但克魯曼說:「不會發生。」理由有三。
首先,歐盟執委會既不能命令民間企業去投資什麼,當然更無法命令他們向誰購買石油和天然氣。
再者,歐盟允諾的進口量,受限於硬體設施,實際上也不可行。尤其是運送液化天然氣(LNG),輸出和接收的兩端都需設置專門的基礎設施。在美國這端,LNG出口站此刻已經產能全開,歐洲那端的LNG接收站則已「緊繃到極限」。歐盟雖承諾未來三年大幅提高從美國進口能源,就算投資計畫匆促執行,能否趕在期限結束前建好必要的設施,令人懷疑。況且,在迅速轉向可再生能源的歐陸,會有人願意響應那種投資嗎?
最後,就算歐洲克服法律和硬體障礙,果真向美國擴大採購大量化石燃料,但石油和LNG都是在全球市場上交易的「可替代商品」,意指歐洲購買量提高,只不過是美國一部分出口改道罷了,整體而言並未增加。比方說,美國賣更多石油到歐洲,但同時會減少對日本和中國大陸出口。
因此,所謂「歐洲需求擴增驅動美國能源出口大增」的展望,根本不會發生。
歐盟將來如何向川普交代?
那麼,歐盟將來要如何向川普解釋自己未能履行承諾?
克魯曼說,也許不必解釋,一如川普1.0與中國大陸敲定協議,北京承諾向美方大量採購農產品,不也從未履行諾言。川普似乎也不太追究,畢竟他樂得宣布大協議,然後就沒興趣了。
結論是:不論川普怎麼想,歐洲不會導致美國化石燃料生產大增。這可能讓川普氣惱,對全球卻是好事,因為可再生能源顯然是未來能源技術的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