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2929 發達集團總裁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25-07-18 09:44

黃仁勳笑嘆有點「嫉妒」年輕一代 AI讓世界更趨平等

鉅亨網編輯林羿君 綜合報導 2025-07-18 08:30

輝達 (NVDA-US) 執行長黃仁勳與之江實驗室主任、阿里雲創始人王堅,於週四(17 日)在第三屆鏈博會先進製造鏈主題活動現場進行了一場深度爐邊談話。黃仁勳身著標誌性的黑色皮夾克,暢談 AI 趨勢,並且表示有點「嫉妒」年輕一代能夠成為「人工智慧原住民」。



黃仁勳笑嘆有點「嫉妒」年輕一代 AI讓世界更趨平等等。(圖:shutterstock)



AI 下一波發展:聚焦「物理人工智慧」



兩位相識十餘年的「老夥計」一開場便熱絡寒暄,話題自然回溯至過去十幾年人工智慧從萌芽到狂奔的歷程。黃仁勳預測,人工智慧的下一波發展將聚焦於「物理人工智慧」,即將推理能力應用於機器人等物理機械領域。

王堅提出,人工智慧並非脫離人類特性的獨立存在,而是對人類智慧的增強,更能提升創造力與產業標準。黃仁勳對此深表認同,他以汽車擴展移動能力、飛機擴大移動範圍為例,強調人工智慧正擴展人類智慧,儘管其運作模式與人類大腦不同,卻能執行類似的任務。

黃仁勳指出,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得益於各類技術的持續進步,過去十年間人工智慧運算效能已提升 10 萬倍,為大量資料處理與高效學習奠定了基礎。他回顧,人工智慧最初依賴人工編寫程式碼預測結果,而如今透過演算法從數據中學習預測能力,實現了普及化。2012 年深度學習技術爆發,成為高效工具,在電腦視覺、語音辨識、語言理解等領域相繼實現超越人類的表現。

黃仁勳強調,人工智慧正接近「通用人工智慧」階段,預計在多數認知任務及測試中超越人類表現,這也是「超級人工智慧」成為熱議話題的原因——從實現高性能,到超越人類效能,如今在問題解決能力上正快速邁向超越人類的水平。

中國明智布局:開源生態成關鍵驅動

今年開源模型改變人工智慧的技術與商業格局,成為重要發展趨勢。黃仁勳強調,開放創新已從研究層面延伸至工程領域,開放工程的強大之處在於能夠實現全球生態系統資源的整合,並突破單一公司或團隊的創新限制。

他特別指出,中國在開源工程領域的佈局尤其明智,其開源模型不僅協助本土生態發展,更對全球生態系統形成支撐。例如,目前領先的開放推理模式具備先進的多模態推理能力,可供醫療、金融、機器人等各類企業根據自身需求修改應用。

黃仁勳同時指出,開源是保障技術安全發展的最佳路徑,就像「陽光是最好的消毒劑」,全球科學界的共同審視能顯著提升研究品質。他以 DeepSeek 的論文為例,其憑藉頂尖的科學與工程水平,透過完全公開的方式推動了教育普及、知識分享與社區發展。

面向科學的人工智慧:影響深遠的變革

王堅提到「杭州六小龍」的爆火現象,並詢問黃仁勳在開放科學與開放工程領域,人工智慧對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的長期影響為何,以及是否會直接改變科學家的研究方式。

黃仁勳回應稱,目前討論多聚焦於服務人類的人工智慧,而面向科學的人工智慧將產生最重大的影響。他解釋,面向人類的人工智慧相對容易推進,因人類創造了語言與設計工具;但生物學是自然的產物,若要對其進行改造,首先必須實現深度理解。

他強調,人工智慧為理解生物學提供了新能力:可解析蛋白質、化學物質、細胞甚至生命的本質,甚至能闡釋人體代謝反應與活動規律。基於這種理解,人工智慧可助力藥物的改良、配置與設計,可望延長人類壽命,蘊含巨大機會。

此外,人工智慧在物理領域的應用同樣關鍵。傳統上,複雜物理過程(如天氣、海洋、冰川等)需依賴物理方程式模擬,而人工智慧在預測效率上遠遠超越物理模擬,無論是理解自然法則或模擬物理過程,都將成為推動科學發展的核心力量。

算力:是改變世界的基礎架構

在談及哪項科技改變最令人興奮時,王堅認為是「算力」。他強調,算力是一切的基礎架構,算力也改變了一切,人工智慧只是我們看到的一個成果,因此與其說電腦在改變世界,不如說是算力在改變世界。

黃仁勳對此表示認同,並闡述了輝達在人工智慧訓練方面的演進:第一個十年是「預訓練」,透過收集大量數據甚至利用人工智慧準備數據進行預訓練;隨後是「人工強化訓練」,加入人的反饋,人來教人工智慧做事,或人類與人工智慧協同做事;最終,人工智慧能夠自己思考、自己實踐,進行強化學習,生成大量數據,獨立完成任務。

矽基技術的未來:多複合晶片與 CPO 新技術

針對人工智慧發展對矽基技術的依賴,黃仁勳表示,矽基技術確實帶來了許多技術突破,未來也會繼續深耕這一領域。不過,其發展模式將迎來三方面轉變:不再沿用過去將算力分散到單一矽晶片的方式,而是轉向多複合晶片組合——單晶片的時代已過,多晶片協同可實現更高級的功能。

他指出,輝達是最早採用這項技術的企業,這些晶片組合會依託不同的基板運行,規模可能達到桌面大小;同時會應用一種名為 CPO(Co-Packaged Optics)的新技術,透過電子層面的最佳化實現多維度、大容量的連接。

黃仁勳預計,這一領域還有大量工作要做,至少需要二十年。他表示,目前的發展路徑已足夠清晰,未來會有許多成果等待達成,兩位在接下來的二十年裡仍需為此辛勤工作。

給年輕人的建議:掌握第一原則與擁抱 AI

王堅提出,人工智慧對年輕人來說是一個終身的機會,並詢問黃仁勳對年輕人的建議。

黃仁勳強調,人們常說人工智慧擅長解決數學、推理及程式設計等問題,因此或許無需專門學習人工智慧——這種觀點是錯誤的。

事實上,即便未來程式設計與工程實務的需求可能減少,我們仍需掌握問題思考的「第一原則」:如何切入問題、將其拆解為具體步驟,這些都依賴於基礎認知與知識儲備。無論是思維方式或智慧積累,都需回歸第一原則;否則,便難以建立深度思考的思維體系,容易盲從人工智慧給出的答案,缺乏獨立判斷。

他建議當代年輕人繼續學習科學推理、電腦程式設計等知識,即便未來未必從事相關工作,也要掌握這些基礎——這是首要的學習方向。

黃仁勳認為,在當今世界,每位年輕人都應當更多地與人工智慧接觸——這是電腦科技發展的新方向。人工智慧正持續提升電腦的能力,且其應用門檻日益降低:由於它能理解人類的交互邏輯,即便用戶表示「不知道如何使用」,它甚至能主動指導用戶掌握使用方法。

因此,融合人工智慧的電腦已成為極具力量的「平等器」,讓世界更趨平等:無論農民、老年人、電腦基礎薄弱者還是年輕人,只要盡快運用人工智慧,都能從中獲得賦能。

最後,黃仁勳甚至表達了他對年輕一代的「嫉妒」:如今出生的人將終身成為「人工智慧原住民」,他們能與人工智慧相伴成長。人工智慧會像夥伴一樣,從出生到生命終結,持續提供建議、傳授知識、陪伴左右,這實在令人驚嘆。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