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4 22:42

南韓多處產業園區因未能吸引企業進駐形成產業生態圈,其永續性飽受質疑,但地方政府仍繼續申設,讓李在明政府頗為頭痛。(歐新社檔案照)
〔編譯盧永山/綜合報導〕南韓《中央日報》報導,南韓多處產業園區因未能吸引企業進駐形成產業生態圈,其永續性飽受質疑。據南韓產業園區公團7月13日透露,截至今年3月,全國產業園區數量達1331個。以總統令指定的國家產業園區達53個,地方政府指定的一般產業園區達746個。尤其是2023年,尹錫悅政府共批准了15個新的國家產業園區,大幅增加了產業園區的數量。這是反映地方政府要求的結果,但1331家產業園區的去化率只有41%。
然而,李在明政府也收到了地方政府要求指定產業園區的請求。根據《中央日報》的訪談結果,除首爾、釜山、濟州外,全韓14個廣域市道最近總共向國政企劃委員會提出了新設24個產業園區的建議。比起地區現有產業的關聯性,更著重於人工智慧產業園區(5個)、國防產業園區(3個)等最近備受關注的熱門產業。
報導說,慶尚北道浦項市藍谷國家產業園區自李明博政府時期的2009年動工至今年為止,其規模為汝矣島的2.1倍(608萬平方公尺),但大部分用地都已長滿雜草。截至今年3月底,38家入駐企業中只有15家仍在營運。在工地上遇到的挖土機司機搖搖頭表示「企業不想入駐」。浦項市最初預計將創造6萬個工作機會,但截至3月底,這裡的僱用人數僅為257人。
忠清南道舒川郡長項國家生態產業園區的41家進駐企業中,只有24家工廠仍在運作。機械(8個)、食品(5個)、石油化學(3個)、運輸設備(2個)、木材(1個)等產業各自為政,幾乎沒有企業聚集在一個地方產生的產業群效應。某機械製造公司金姓員工表示,「入駐產業園區的企業間幾乎沒有交易」,有些企業在虧損的情況下,也難以歸還入駐時獲得的地方政府補貼,像殭屍企業一樣堅持營運。
在現有1300多個工業園區逐漸失去活力的情況下,請求政府指定新工業園區的申請卻層出不窮。外界認為,李在明政府有必要嚴加把關。今年6月25日李在明總統在湖南地方市政廳會議上對新設產業園的要求提出反問指出,「即使批准開發用地,企業是否願意入駐也是個疑問」。
首爾大學行政研究生院教授任道彬指出:「企業投資要考慮人力、物流費用的關聯效應等,但地方政府宣稱只要提供土地,三星電子、NAVER等大企業就會入駐。新政府有必要以各地區的特色產業為中心重組產業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