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 發達集團副總裁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25-05-09 01:18

只是在等出貨!關稅引爆中國出貨崩,長榮、陽明、萬海卻不怕?

郭逸
2025年5月8日 週四 下午6:34

美中貿易緊張局勢持續升溫之際,全球航運市場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與轉型。美國中國課徵高達145%的對等關稅,不僅重創出口,也使雙邊貨運量急遽萎縮,更牽動整體供應鏈的穩定與物流生態的重組。面對需求不穩與運費壓力,台灣的航商都樂觀認為貨還在,運輸需求當然跟著來;此外,航運市場未來會轉變為「區域化」與「短鏈化」,意味著航商得更靈活調配營運策略,才能避免在關稅洪流中沈沒。

還記得美國總統川普對各國啟動的對等關稅,中國課多少嗎?答案是驚為天人的145%,這個稅率不僅重創中國的出口商,美中貨櫃運輸量也因此驟減,連帶增加物流業和港口城市的就業風險。

貨櫃追蹤服務業者「Vizion」統計至4月中旬的資料顯示,從中國運往美國的20呎貨櫃(TEU)訂單量暴跌45%,航運巨擘赫伯羅德(Hapag-Lloyd)也提到,中國客戶已取消約30%的訂單;此外,國際商會(ICC)也警告,進入美國市場的成本已經達到1930年代以來最高水準。航運業現在可說是身陷泥淖。

更讓業界擔憂的是,90天關稅緩衝擊結束後,供應鏈斷鏈、價格波動等亂象,孩童用品、運動器材、生活雜貨可能缺貨,進口商面臨轉嫁不掉的成本壓力,並持續衝擊好不容易復甦的航運市場。

航商現在能做的,除了減班,以支撐價格,就是改採小船型,以降低成本。赫伯羅德就是採用「航次不減、船型縮小」的營運策略,避免裝載率過低,維持船舶運營的經濟效益與市場能見度,同時提升營運彈性,快速因應市場需求變動。

沒人料到以巴衝突竟然會影響全球的航運業,亞洲到歐洲的貨櫃運費因而大漲。( 圖為中國上海的港口)達志影像

「貨還在,只是等出貨」,貨櫃三雄樂觀看關稅衝擊
國際航商已經有對應措施,台灣的「貨櫃三雄」怎麼看現在的市況呢?長榮4月25日舉辦法說會,總經理吳光輝強調:「貨還在就沒有悲觀的理由。」確實,長榮4月的艙位量縮減三至四成,中國的進出口也量縮了六至七成,但他認為只是出貨時間遞延的問題。
廣告

吳光輝說,大型通路零售商今年原本都對美國進口貨量抱持正面看法,長約價會比去年增加,長榮的中、大型客戶簽約狀況量、價確實大幅提升,現在卻因為關稅干擾市場,簽約速度放緩;他分析,有些中、美企業主持續觀望關稅後續,有些則已暫停出貨,但整體而言是「審慎樂觀」。

三天後,台北市輪船商業同業公會召開會員大會,陽明、萬海也現身談關稅。陽明總經理白崑榮坦言,現在很難評估美國關稅的影響,但貨量變化無需悲觀看待,如果以生產鏈和供應鏈角度來看,除非發生系統性風險,導致美國經濟情況惡化,消費力大幅下降,否則貨品還是得繼續出貨。

白崑榮分析市況,美國每年從亞洲進口2200萬TEU至2300萬TEU,這些貨量短期不可能全部變成「美國製造」,長期而言則是注意供應鏈移轉,例如墨西哥也許會是供應鏈佈局的重點之一。
萬海同樣密切關注關稅走勢,總經理謝福隆認為,關稅勢必影響中國到美國的出貨量,雖然北美線貨量暫時減少,但過去的紅海危機、新冠肺炎疫情的後期,業者都會搶艙位,未來開始出貨,狀況亦同。

至於近洋線的價位反而拉升了。謝福隆觀察,前四個月的運費比去年同期成長三成,越南、泰國、印尼等的4月貨運量都有增加,還有伊斯蘭國家的開齋節,中東線4月貨量也因此回溫。

長榮4月的艙位量縮減三至四成,中國的進出口也量縮了六至七成。(僅為情境配圖)長榮海運提供
航運市場趨向「區域化」與「短鏈化」

航運市場整過也有所變動,將更趨向「區域化」與「短鏈化」。赫伯羅德就曾提及,國際物流市場以往大量依賴中美貿易,現在則漸漸轉向新興市場和區域內貿易網絡,例如泰國、柬埔寨、越南等東南亞國家的貨運需求「大幅上升」。

《DHL Trade Atlas 2025》報告指出,2024年至2029年間,全球貿易成長最快速的地區將集中於南亞、東南亞與中東,尤其是印度、越南、印尼、菲律賓等國家;這些貨運熱點興起的意義就是區域化和短鏈化,生產地靠近市場,區域性、小批量、高頻率的貨運需求,將成主流。

而泰國、越南這些新興製造基地,正在取代部分中國供應鏈角色,言下之意,「中國+1」的戰略更為顯著。

對航商來說,只要還有貨,市場就會持續上行,後續考驗航商的,就是如何靈活調配船型、航線,而區域化和短鏈化的貨運市場,也會成為重塑供應鏈的關鍵要素。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