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友望 發達集團副總裁
-
來源:哈拉閒聊
發佈於 2025-05-06 06:29
關稅戰停車暫借問:各位看倌,中國為了與美國開打這場絕對無法避免的最後決戰,準備了多少年?--2
關稅戰停車暫借問:各位看倌,中國為了與美國開打這場絕對無法避免的最後決戰,準備了多少年?--2
對比歐盟的“抗議外交”,中國的反制教科書式地展現了“實力對等”原則。 2023年美國對中國電動車加征25%關稅,中國反手將波音737 MAX的關鍵零部件關稅提升至84%,導致單架飛機成本新增180萬美元,直接打亂波音的複飛計畫; 2025年美國試圖豁免部分晶片製造設備,中國立刻將用於生產光刻膠的甲基磺酸乙酯列入管制,讓ASML的EUV光刻機產能受限。 這種“你打我產業痛點,我戳你科技命門”的博弈,連德國博世集團CEO都忍不住在內部郵件中稱讚:“中國人教會我們,貿易戰不是算術題,而是外科手術。”
最讓歐洲震動的,是中國反制背後的產業底氣。 贛州的稀土礦場裏,智能化分選設備將釹元素純度提升至99.999%,包頭的稀土研究院已突破釹鐵硼磁體的高溫退磁難題,使新能源汽車電機效率提升15%。 當德國車企還在為美國關稅焦頭爛額時,比亞迪在西安的工廠正用自產稀土磁體組裝電機,成本比德國同行低35%。 這種從資源到科技的全鏈條控制,讓《法蘭克福匯報》不得不承認:“中國證明,真正的談判籌碼,藏在礦山深處和實驗室裏。”
在慕尼克工業博覽會上,中國展臺的稀土永磁電機吸引了80%的參觀者駐足。 一比特來自蒂森克虜伯的工程師摸著光滑的電機外殼感歎:“我們抱怨美國關稅十年,卻不敢斷供一粒螺絲;中國人用十年時間,讓每一粒稀土都變成了談判桌上的‘硬通貨’。”這種反差,正是德國媒體罕見“挺中”的深層原因——當歐洲還在幻想用規則約束美國時,中國早已用實力構建了新的博弈邏輯。
現在的問題不再是“中國反制是否有效”,而是“這種‘以牙還牙’的策略能否重塑全球貿易規則”。 當美國商務部緊急豁免中國電動車關稅時,當洛馬公司開始申請中國稀土進口特別許可時,德國媒體的驚歎背後,藏著歐洲人對自身軟弱的反思。 中國用稀土這把“手術刀”,不僅切開了美國的科技神話,更給全球上了一堂課:在絕對的產業實力面前,所有的關稅大棒,最終都會砸向揮舞者自己的脚。 你認為,中國的“資源+科技”雙重反制,能否成為打破美國貿易霸權的關鍵鑰匙? 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