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 發達集團副總裁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25-05-01 08:28

川普為晶片補助來「查帳」台積電?學者解讀視察強烈訊號:光鮮背後吃足苦頭

李瑋萱
2025年5月1日 週四 上午7:16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上任屆滿百日,在台積電上月宣布擴大對美投資後1000億美元後,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參訪台積電位於亞利桑那州的晶圓廠。旅美學者翁履中今(29)日解讀,此舉除象徵川普陣營對於美國製造戰略的掌控外,不僅是對晶片法案補助的「查帳」,更透露出一種強烈訊號;他也強調,應理性解讀「台積電經驗」,誠實面對困難並分享真實經驗,才是台灣產業全球化,攜手打世界盃真正需要的戰略成熟和團結。

翁履中今在臉書引述外媒彭博(Bloomberg)等相關報導指出,盧特尼克親訪鳳凰城台積電工地,宣稱是川普政府「用關稅換來的投資成果」,甚至強調未來可能取消對半導體的補貼,傳達「關稅驅動」大於「補貼誘因」的政策訊號;此外盧特尼克進一步說,台積電加碼的千億美元,是無需補貼就爭取來的外資投入,堪稱美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外國製造業投資案。然而,這場投資的真實故事遠比新聞表象的「政策成功案例」來得複雜。

翁履中列舉,事實上台積電在美設廠挑戰重重,如當地工人訓練不足、成本飆升等問題,特別是第一廠投產時,因當地人力大量依賴台灣工程師,引發工會抗議「歧視本地勞工」,讓台積電在付出成立訓練計畫的隱藏成本。翁履中分析,盧特尼克視察,除象徵川普陣營對美國製造戰略的掌控,也突顯美方對台積電「說到做到」的投資承諾高度關注;此舉不僅是對晶片法案補助的「查帳」,更透露出一種強烈訊號,也就是美國期待台積電的對美投資不只是慶典,而是對美國產業鏈安全的實質服從。

翁履中指出,盧特尼克強調加碼投資是關稅逼出來的成果,甚至暗示取消補貼,說穿了就是把地緣政治壓力轉嫁給企業,用市場準入綁住產業戰略。因此不能只看台積電的光鮮亮麗,這場投資事實上是吃足了苦頭,包括被批評「歧視美國工人」,最後斥資設立培訓計畫協助在地升級,這些額外成本不只帳面損失,更是制度與文化摩擦下的隱性壓力。台積電繳了學費,但為未來台灣企業提供了寶貴的示範教材,若能誠實看待挑戰,而非過度包裝為「成功典範」,或是強調「全球布局」,這些經驗就能轉化為台灣整體對外投資的風險管理資產,錯誤的神話導致企業誤判風險,才是真正削弱台灣企業競爭力的根源。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