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2929 發達集團總裁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25-04-28 06:36

〈財經週報-時事求是〉繳稅季節

2025/04/28 05:30  
政府提高扣除額,顯示鼓勵生育、照顧租屋弱勢族群的政策將會持續,可以做為個人長期財務規劃的參考。(中央社資料照)
■魏錫賓
美國總統川普提出的對等關稅政策,不僅已衝擊金融市場,企業與個人面對不確定性加劇,也在摸索新的投資策略。財政部為讓大家有較多時間因應,將每年5月要完成的綜所稅報繳,延長1個月;罕見的措施,除了反應關稅戰的嚴峻,也是審視生活條件的機會。
對政府來說,財務穩健是運作的基礎。前美國總統柯立芝(Calvin Coolidge)提過,政府必須是永續運作的機構,無論景氣好壞,它們都必須持續運作,「如果在景氣良好時,稅收與債務已經達到人民所能承受的極限;那麼在景氣低迷時,災難將無可避免。」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政府稅收來自人民,因此也和一般人一樣,收支之間,要能巧妙搭配,甚至更應錙銖必較。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向全球擴散,當年全國稅收較預算數短徵223億元,且較前一年減少719億元,主要是因封城鎖國,使工商活動陷於困頓,營利事業所得稅僅徵得4771億元,較前一年下滑達1709億元,減少了26.4%;不過,當年綜所稅依然維持成長0.7%,金額並超越營所稅,達到5047億元。
在台灣,營所稅稅收起伏甚大,而綜所稅是非常重要且相對穩定的政府財源,二者合計,去年已超過總稅收的一半。2024年全國稅收新台幣3兆7619億元,且較預算數多了5283億元,都是歷年最高,其中綜所稅8291億元,較前一年成長9.8%;營所稅雖僅成長3.9%,但金額達11220億元。
最近4年(2021至2024年)全國稅收大幅超過預算數,根據財政部分析,主要原因是因上市櫃公司獲利持續成長、利息所得與薪資均增加,使得綜所稅等稅收明顯地持續成長。
政府的稅收由人民而來,政府稅收增加,表示大眾繳得稅增多,可是不代表會因此變得更窮。根據主計總處統計,個人所得在扣除利息、社會保險保費、稅金等之後,可得到的個人可支配所得金額,在最近幾年綜所稅都大幅成長的情況下,仍持續創下新高,平均每人可支配所得在2023年已超過40萬元。在經濟活動熱絡下,財富隨著一起成長。
有所得,所以繳稅,賺得多,繳得多也合理;不過,從稅制的改變,可以發現政府提高扣除額,以鼓勵生育、照顧租屋弱勢族群的政策將會持續,而資本利得免稅,也顯示資本市場健全的重要。這些不是短期因素,但可以做為個人長期財務規劃的參考。
2022年營所稅收超過1兆元,這幾年還繼續成長,雖然速度相對較慢,但2024年仍為個人綜所稅收的1.35倍;從賦稅收入看,經濟成長還是使財源寬裕的最有效方法,不管是對個人、企業或政府來說。對等關稅是否造成衝擊,還是要看談判後,關稅能否有效地降回到合理的位置。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