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小弟 發達公司副總
-
來源:品味生活
發佈於 2010-10-28 06:37
稀土問題其實與你我息息相關
EETimes編輯觀點:稀土問題其實與你我息息相關
2010.10.27
在中國於9月底開始禁止出口稀土(rare earth)材料到日本時,筆者正在前往日本的途中;我知道這項禁運令會在日本引起軒然大波,因為日本也是因稀土供應緊縮而受到嚴重衝擊的國家之一。
我並不是抱著愛國主義(編按:作者為日本籍)來探討這個問題,我想點出的是,這其實與全球所有從事電子產業工作的人都有關。我認為,稀土議題會是我們未來世界的一個縮影──在接下來的十年,我們與中國在產業與科技方面的關係如何,將充分展現開來。與中國打交道的最糟的狀況──也是我們暗暗害怕了幾十年的結果──越來越逼近。
經濟學者Paul Krugman最近在一篇刊登於《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的專欄文章中,言簡意賅地指出:「將稀土問題與中國在其他方面的行為連結起來──包括對該國國內企業贏得關鍵合約的官方補助、對於那些將生產據點移往中國的海外公司所施加的壓力,以及最重要的、其匯率策略──你所看到的是一個不願意按照規則行事的、超級經濟強權惡勢力。」
就如同Krugman所表達的,我們心中也都有的疑問是:該怎麼應付這樣的情況呢?
EETimes最近出版的一期封面故事,就要探討有關稀土的問題;但讓我驚訝的是──雖然也許我不該太天真──是很多公司根本不願意冒險對此發表評論,特別是那些會用到稀土材料、或是使用以稀土材料製成的零組件的電子廠商。顯然,這些「客戶們」擔心受到來自中國或是股東們的壓力,也有些匿名者坦承是害怕受到中國報復。
還有其他廠商則是自我安慰稀土問題沒啥大不了,因為他們並不需要用到太多這類材料──或者是認為就算他們無法取得來自日本的稀土零件,他們只要轉向從中國供應商處尋找就好──那麼,到底稀土問題是有什麼大不了的?我認為它真的很重要。
我了解,我們有很多讀者對技術議題的政治化是很避諱的,但讓我們面對它吧…有的時候,我們的生計──我們的工程師飯碗、我們的經濟以及下一代的未來──與政府所做的外交、經濟、國際貿易政策決定是息息相關的。
在此同時,來到日本的我,從慶應大學(Keio University)應用物理學教授清水浩(Hiroshi Shimizu)口中,聽到了清晰且無懼的聲音;他同時也是從慶應大學獨立而出的SIM-Drive公司總裁,該公司正在開發一款鎖定大眾市場的新電動車原型。清水也提出了能將日本對中國稀土元素依賴度降到最低的三步驟策略建議。
清水解釋,包括Masato Sagawa等日本學者,從近30年前就在釹(Neodymium)永久磁鐵的研究上獨步全球;該種磁鐵進一步改善了添加了鏑(Dysprosium),目前應用在空調、冰箱、混合動力車輛與電動車等的磁鐵。
釹在所有的稀土元素中是供應量相對較充裕的,礦區遍佈世界各地,但中國仍是主要供應來源;清水指出,問題較大的是鏑礦,因為這類元素在中國以外的地方很難找到。要解決以上問題,清水首先建議日本應該投入不需要鏑元素的磁鐵研發,就像Sagawa等其他日本學者已經開始做的。
「在慶應大學,我們已經成功開發出高效率的馬達;」清水表示,現在正是聯合學術界與產業界力量,並以官方資金來將此類研究升級的大好時機。其次,他建議日本建立有效率的採購與生產製程,以確保釹元素的穩定供應。除了中國之外,已知美國、澳洲與俄羅斯都有充足的釹礦,因此與這些國家建立良好的合作供應關係是刻不容緩。
最後一個清水稱之為「與稀土問題最根本相關」的建議,是日本官方是時候該好好處理有越來越多資深工程師離開日本的現實狀況:「很多從日本企業退休的優秀工程師,後來都以更高薪受雇於外國企業。」他指出,其中包括那些擅長製作稀土材料零組件的工程師;因此該技術本身──包括那些熟悉稀土元素的工程師們──其實已經從日本流失。
清水將此狀況歸咎於日本產業界與各家企業看輕年老工程師,不但不給予他們尊重又不保障其資深地位的態度。他建議,日本應該對高科技出口做更嚴格的控管,並為資深工程師打造更良好的工作環境,例如改善升遷體系或是提高退休年齡等等。
缺乏具經驗工程師的問題在美國也很嚴重;我得說,我還沒想過會從一個日本大學教授口中聽到,原來這與稀土問題有根本性的關聯。同樣地,要避免對單一國家的依賴,從稀土礦到元件的取得等等,美國也需要團結境內的工程專業與學術資源,採取相關步驟來對抗經濟惡勢力與技術性勒索。
不可接受的是,那些藐視政治議題的工程師們還是只聳聳肩膀,說:「噢…唉…我們都知道中國早晚會取代我們。」
(參考原文: Opinion: Japan’s three-step plan to depend less on China,by Junko Yoshi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