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專員 發達公司課長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25-04-23 15:24

晶片戰爭作者:晶片關稅恐令美電子品生產線外移

2025-04-23 14:48:07 記者 郭妍希 報導
暢銷書《晶片戰爭》(Chip War)作者克里斯米勒(Chris Miller)警告,川普政府若對貿易夥伴生產的晶片全面開徵關稅,反而可能促使企業把更多家電、汽車成品的生產作業移至海外。他建議,美國應建立一個可靠且有效率的全球半導體體系,然後集中精力對付中國龐大且扭曲的晶片補貼。
米勒23日在英國金融時報撰文指出,貿易數據顯示,美國每年進口約300億美元的晶片、大多來自東南亞。由於美國從1960年代就開始將勞力密集的組裝與封裝作業外包給亞洲,國內幾乎沒有相關產能。

有鑑於此,若美國對晶片課徵關稅,企業不一定會以美製晶片取代進口。在過去,業者主要是從國外進口晶片、然後在美國將這些晶片置入國內生產的家電或汽車。現在為了因應晶片關稅,企業可能會直接把家電、汽車等電子品項全部改在國外組裝完畢,雖然這樣一來成品會面臨關稅,但至少能降低製造成本。

晶片顧問機構Semianalysis最近一份研究報告就顯示,在台灣製造晶片、加上關稅後,成本依舊比在美國新蓋晶圓廠生產的晶片便宜。

米勒在文章中建議,直接對產自中國的晶片課零組件關稅,難度遠低於把所有外國製晶片全納入晶片關稅範圍,畢竟中國晶片目前對美國供應鏈的占比不到3%。

米勒直指,目前只有台灣及南韓能生產數量足夠且品質達標的晶片,興建新的晶片廠也得費時數年。如果對所有外國製晶片實施零組件關稅,那幾乎等同對所有電子產品大幅加稅。

米勒指出,川普政府希望能讓製造業回流美國。對台灣製造晶片課徵零組件關稅確實能鼓勵台積電(2330)加碼投資美國生產線,但興建晶片廠需要時間。除非關稅能分數年階段性生效,否則額外的成本勢必會轉嫁至美國販售的商品,最終導致早已搖搖欲墜的經濟陷入衰退。

米勒表示,雖然川普政府有部分官員希望實現晶片自給自足,但這麼做的成本高昂。舉例來說,部分半導體製造設備的關鍵元件,只有日本或荷蘭的某家公司能生產,對其課關稅將進一步拉高本土晶片的製造成本、傷害美國競爭力,美國晶片製造巨擘將成為受害者。與其如此,不如建立一個兼具可靠性與效率的全球半導體產業體系,然後集中精力對付中國龐大且扭曲的晶片補貼。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編者按 :本文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 、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 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概與《精實財經媒體》、編者及作者無涉。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