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2929 發達集團總裁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25-04-18 06:39

德國在中企業呼籲新總理:深化合作 調整「去風險化」策略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25-04-17 20:20

德國在中企業呼籲新總理:深化合作 調整「去風險化」策略(圖:shutterstock)


據陸媒引述《法蘭克福匯報》報導內容指出,逾 30 家在中國德國企業,包括多家 DAX 集團與中小企業,近期聯手向下一任德國總理默茨 (Friedrich Merz) 提交一份建議清單,呼籲新政府調整對中國政策,將中國視為重要的合作夥伴而非對手,以應對川普貿易政策加劇的全球風險,並維持德國企業的競爭力。

《法蘭克福匯報》取得的文件指出,當前全球局勢的動盪,特別是川普的貿易政策,為德國調整對中國政策提供了契機。



這份建議清單的核心論點是,為了保持德國在全球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德國需要加大對中國的投入,而非減少。簽署該檔案的企業代表因擔心被貼上「親中國派」的標籤而選擇不公開身份。他們認為,這種標籤會讓企業在德國國內面臨不必要的顧慮。

然而,這項倡議在柏林可能面臨阻力。儘管基民盟領袖默茨與社民黨領袖克林貝爾 (Lars Klingbeil) 在政治立場上有所不同,但兩人均對跨大西洋夥伴關係持有堅定不移的態度。

默茨曾領導致力於深化德美關係的「跨大西洋橋樑」協會長達十年,而克林貝爾也是該協會的成員,並曾居住在美國。目前的執政協議中也多次提及加強跨大西洋關係,甚至考慮達成自由貿易協定,相較之下,對中國政策則延續了「去風險化」的策略,並計畫設立專家委員會定期提出減少依賴的建議。

德國商界對政府將中國定位為「系統性對手」的立場表達了不滿。北京德國商會主席厄姆斯 (Oliver Oehms) 指出,這種定位與在中國德國企業的實際情況脫節。他強調,中國市場對德國企業的全球競爭力至關重要,因此新政府需要提供更多支持,將「去風險化」與精準的對中國合作相結合。

建議清單的措辭更為直接,提及了「去風險化悖論」,認為「風險最小化與本地化營運的需求存在矛盾」,並明確主張「風險管理不應導致減少對中國投入」。

報告進一步指出,儘管美國在 2024 年超越中國成為德國最大的貿易夥伴,但川普的關稅政策可能改變這一格局。中國仍然是德國第二大貿易夥伴,對德國經濟發展至關重要。

許多 DAX 集團在中國收入佔其總收入的三分之一,利潤依賴可能更高。同時,德國對中國直接投資也維持在高位。科隆德國經濟研究所的於爾根 · 馬特斯 (Jürgen Matthes) 總結認為,實際上,德國對中國「去風險化」的進展甚微。

企業還擔憂,在美中大國博弈中,德國可能在技術發展的歷史進程中站錯隊伍。早在拜登政府時期,美國就已向歐洲施壓,限制向中國出口可能增強其全球經濟影響力的技術。川普上台後,更可能迫使歐洲在中美之間選邊站。

文件強調,「中國企業在多個領域已成為創新引領者。與中國企業合作對保持創新競爭力、了解本地動態至關重要」。尤其在電池技術、自動駕駛、飛行計程車、人形機器人和核能等未來產業中,中國已處於領先地位。因此,企業呼籲「加強中國能力」,認為德國當前的對中國認知「正成為德企的阻礙」。

針對商界的呼籲,社民黨經濟政策談判代表胡貝茨 (Verena Hubertz) 為新政府的方向辯護稱,德國與美國有著深厚的夥伴關係,超越了貿易層面,即使在困難時期也能延續。她強調,政府致力於降低德國的脆弱性,「關鍵基礎設施的敏感領域將只使用來自可信國家的部件」,但同時也保證「我們無意全面削減對中國業務」。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