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7 05:30

台美MIT、MIC標準不同
經部︰鼓勵降低含中成分、先送預審
〔記者林菁樺/台北報導〕美國總統川普不斷升高對中國關稅,台灣嚴防中國產品轉口「洗產地」。立委吳秉叡昨質疑,美國、台灣對於原產地判斷標準不同,恐因此被美國認定是在協助中國洗產地;經濟部次長江文若表示,「原產地」標準是由進口國海關認定,經濟部將鼓勵廠商產品要降低「含中成分」,並請台灣出口商密切與客戶溝通、透過預審機制來事先掌握風險。
立法院財委會昨就中國產品低價傾銷及透過台灣洗產地等議題,邀請財經部會專題報告。吳秉叡指出,對於「原產地」認定部分,台美標準不同,美國認為原料製造只要有卅五%來自中國,就屬於中國製造(MIC);我國則針對「附加價值」超過卅五%就認定是台灣製造,雙方有落差。他舉例,若從中國進口半成品來台灣加工,中國原料價值是五十%、台灣附加價值五十%,「中間矛盾要如何處理」?
出口商應與客戶密切聯繫
江文若表示,經濟部已鼓勵業者所有產品要盡量降低「含中成分」;而我國在實質轉型(MIT)認定有兩大方向,包括稅號有進行轉換或附加價值卅五%,但原產地是由進口國海關認定。
經濟部建議,包括所有出口廠商要與客戶、美國進口商保持密切聯繫,詢問美國海關;此外,美國海關有預審制度,出口商可以請客戶把進口產品的相關成分內容,請美國海關先做預審。
吳秉叡認為,台灣銷美產品應按照美國標準修正或趨於一致,否則被美國海關認定台灣在協助中國洗產地,「那就慘了」!
另台灣、美國對於出口金額統計也不同,美國認為台灣去年對美順差七三九億美元、但台灣統計為六四九億元,相差近九十億美元,應與美協商用一致標準;財政部長莊翠雲允諾,計算方式的確不同,將把相關資料準備給經貿小組,談判時可以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