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彥呈
2025年4月15日 週二 上午5:31
5

美國總統川普挑起的關稅戰,讓全球金融市場陷入歷來罕見的混亂局面,上週除了股市重挫,美債、美元也聯袂受難,投資人紛紛撤出美國資產,甚至有人將這次推倒美債的幕後元兇指向中國、日本的報復性賣壓,但從相關數據來看,似乎不是這麼一回事。
重新定義世界的無風險利率
歷經驚心動魄的股災時刻,股市在上週的後面幾天略有回穩,債市卻仍跌跌不休,
身為全球資產定價之錨的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在短短五個交易日內暴漲0.5個百分點達到4.49%,創下「911事件」20多年來最大的單週漲幅。
「這太可怕了,我們正在重新定義世界的無風險利率。」瑞銀集團首席策略師Bhanu Baweja指出,「如果你讓世界無風險利率出現波動,它將顛覆每一個市場。」
嘉信理財(Charles Schwab)首席固定收益策略師Kathy Jones表示,市場面臨的問題是對美國政策失去信心,關稅政策驟然變化已經導致槓桿交易失效,迫使買家轉向場外。
外界猜測,這波美債大逃殺,可能是中國、日本等大戶透過拋售手上資產報復川普,藉此提高美國面臨的債務壓力,以及逼迫川普關稅政策急轉彎,與此同時,關於對沖基金「爆倉」傳聞也甚囂塵上。
引爆美債拋售潮的原因是什麼?
只不過,花旗集團(Citigroup)近日在一份研究報告中表示,透過聯準會(Fed)託管帳戶中的外國官方持有量數據分析,在4月2日至4月9日期間,外國官方持有的美國公債增加了30億美元,這表明了外國投資者可能並未大規模拋售美國公債。
儘管美國公債市場面臨拋售潮,但期貨基差並未反映明顯的壓力跡象。以美國10年期公債期貨為例,淨基差在上週的波動中保持相對穩定,比起2020年疫情期間的劇烈波動,當前的基差水準仍較溫和,表明期貨市場的定價機制仍在正常運作,投資人並未陷入恐慌。
此外,在這次異常行情中,通膨保值債券(TIPS)的實際殖利率下跌幅度大於名目利率,這不只是因為市場對於經濟基本面惡化的預期增加,也反映了對於流動性出現問題的擔憂。
從這幾個面向來看,花旗認為,上週美債市場的動盪並非是由外國投資人拋售推動,更可能是市場對於公債需求下降的憂慮衍生「買方罷工」,也就是投資人因為市場前景或政策不確定性,拒絕購買某些資產的現象。
回顧2023年3月銀行業危機,當時也曾引發美國公債市場出現「買方罷工」,最後是在財政部和聯準會發表聯合聲明的安撫下,才讓市場逐漸平息。
富國銀行的利率策略師Angelo Manolatos也說,這次似乎是美國公債市場上的買方罷工,「他們趕在週末之前卸除風險,流動性一直具有挑戰性。」
美國還有什麼辦法?
那麼,美國還有什麼辦法呢?花旗提出了四項解決方案,包括:
一、SLR(補充槓桿率)豁免:豁免公債和儲備的SLR要求可能是最簡單的解決方案,這將有助於提高經銷商在買家與賣家之間,承擔風險、提供流動性、促成交易並且維持市場穩定的能力。
二、停止QT(量化緊縮):如果QT停止,聯準會將每月購買約150億美元的舊債,這將有助於穩定市場。
三、調整公債回購計畫:財政部可以引入一個「保證」的舊債回購計劃,藉此應對市場動盪。
四、取消發行20年期公債:鑑於當前供需失衡的情況,取消發行20年期公債是合理之舉,這將有助於支持長期公債的利差。
不只花旗提出建言,包括高盛、德意志銀行等金融巨擘也紛紛獻策。德意志銀行外匯策略全球主管George Saravelos認為,聯準會應該開始購買債券,啟動所謂的量化寬鬆政策;高盛策略師Bill Zu和William Marshall則建議注入流動性或購買金融穩定產品;傑富瑞集團(Jefferies)也呼籲,「聯準會最好轉向它在過去危機中使用過的工具。」
摩根大通執行長Jamie Dimon上週五在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他預計公債市場將會出現混亂,一旦出現這種情況,聯準會就會介入,但要等到「他們開始有點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