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4 07:10

美中關稅戰引發全球關注,台灣電子供應鏈已於週末假期算出各項中國輸美產品的綜合稅率。(彭博檔案照)
〔記者方韋傑/台北報導〕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CBP)於上週五(11日)發布的公告說明,根據總統川普的行政命令,更新針對中國等貿易對象的「對等關稅」政策。對此,台灣電子供應鏈已於週末假期算出各項輸美產品的綜合稅率,結果顯示,除了台灣之外,從東南亞與印度出口也最具效益。
台灣電子供應鏈對美輸出商品主要包含消費性電子、筆電、平板、智慧穿戴、網通、伺服器與其他零組件等。美國國際商品統一分類制度針對不同產品入境應徵或應退關稅稅率進行量化管理編碼(HS Code),有鑑於除了中國之外,美國其他貿易夥伴獲得90天的貿易談判期,目前已可免除對等關稅。
由於中國對美國採取報復性關稅,美國總統川普決定在既有的關稅基礎上加徵125%的關稅,總稅率達到145%。根據台灣顯卡、筆電、伺服器等大廠試算,在計入美國301條款、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對等關稅後,從中國供應美國的智慧型手錶、手機主板等小型消費性電子綜合稅率飆逾150%,伺服器機櫃也超過165%。
相關試算還顯示,從中國向美國輸入印刷電路板、傳輸線等零組件所收取的關稅金額,也都超過產品本身價值的一倍以上,而筆電、平板等成品或半成品,綜合稅率普遍落在2成至4成;相形之下,從台灣、越南、印度對美國出口所有的電子產品與伺服器,在90天的貿易談判期間,綜合稅率普遍落在0至10%。
台灣電子業者指出,自美中貿易戰開打、區域製造盛行以來,中國製的電子產品輸美總量逐年下降,包括蘋果都傳出今年要完全以印度製造作為美國市場的供應主力,儘管蘋果不可能直接承認,但不難看出台廠過去幾年的海外佈局只會更加受到重視。
供應鏈觀察,對於國際品牌廠而言,美國市場的營收比重約在2至3成,在新一波的對等關稅實施之下,預期紅鏈的對美影響力將繼續下滑,且相關牽涉到機敏資訊的電子產品,在全球的市佔率也可望持續受到稀釋,大幅降低電子產品對於「中國製造」的依賴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