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2929 發達集團總裁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25-04-12 02:08

流片環節成關稅判定標準!陸頒布晶片原產地新規定 對全球半導體產業有何影響?

鉅亨網編譯陳韋廷  2025-04-11 17:30

流片環節成關稅判定標準!陸頒布晶片原產地新規定 對全球半導體產業有何影響? (圖:shutterstock)


中國半導體產業協會今 (11) 日向全行業發布緊急通知,正式確認積體電路產品「原產地」認定規則將以「晶圓流片工廠所在地」為準,這項被業界稱為「核彈級」的新政一公布便引發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地震,美國流片晶片價格體系面臨重構危機。

中國《第一財經》報導,深圳某晶片報關公司負責人表示,現在貨還在跨洋運輸途中,但關稅成本已經鎖定,根本無法轉嫁,以往透過封裝測試環節在東南亞完成「稅務優化」的慣例徹底失效。

根據海關總署新規,從流片 (晶圓代工) 環節就需要確認原產地,這使得德州儀器、英特爾等美國晶圓大廠的產品在中國市場面臨最高 25% 關稅的「死亡税率」。

新政甫出,資本市場立即作出劇烈反應,A 股半導體族群大幅走漲,唯捷創芯、聖邦股份、晶華微等本土模擬晶片企業股價今日漲停作收。

與此同時,深圳華強北電子市場出現罕見的「報價癱瘓」現象,至少六成代理商暫停美系晶片報價,整條產業鏈陷入「定價權真空」局面。

某歐洲晶片通路商亞洲區總監說:「這不是簡單的文件修改,而是供應鏈邏輯的徹底顛覆。」該公司代理的 TI 模擬晶片佔中國市場份額達 12%,新政實施後成本將暴增 30%。更令人擔憂的是,美國流片晶片的「稅務溯源」難度極高,即便在馬來西亞完成封裝,只要流片環節在美國,就要按 25% 關稅計價。

新政對美國晶圓巨頭的衝擊也正在顯現。德儀去年在中國區約 30 億美元的營收中,高達 75% 來自模擬晶片,這類產品恰是新政重點打擊對象。

花旗分析師指出,德儀在中國的製造成本優勢將被關稅完全抵消,迫使其不得不將部分產能轉移至日本或歐洲工廠,而英特爾、美光等企業雖在歐盟設有封測基地,但核心流片環節仍牢牢綁定美國本土晶圓廠。

值得關注的是,新政對不同製程晶片的影響呈現明顯差異。業內人士透露,目前受影響主要集中在成熟製程的類比晶片領域,數位晶片因主要代工基地位於台灣及亞洲其他地區暫未波及,但這種「差異化打擊」正重塑全球產業格局。

中國是全球最大類比晶片消費市場,規模超過 3000 億元人民幣,為填補德儀等巨頭留下的市場空白,正加速推動本土企業補上缺口。

長三角某車規級晶片企業採購總監說:「我們已啟動『雙源採購』戰略,要求所有新品開發必須確保流片環節在中國或東南亞。」該車用晶片廠商最新研發的功率器件已將流片廠從美國格芯轉移至新加坡聯電,這種轉型帶來的成本上升約為 15%,但相較 25% 關稅仍屬可控範圍。

與此同時,深圳電子零組件分銷商正上演「生死時速」。某上市公司高管告訴記者,其倉庫裡價值 5 億人民幣的美國流片晶片面臨兩難抉擇。若按新規納稅將虧損 2 億,但暫緩清關則可能面臨銀行授信風險。「我們正與海關協商『關稅擔保』方案,但業界普遍預期這批貨物最終將難逃漲價命運。」

對於新政的長期影響,業界看法也有分歧。中國半導體產業協會副秘書長表示,此次原產地認定調整是「維護產業安全的重要舉措」,預計將推動本土晶圓廠在 28 奈米以上成熟製程領域新增投資 120 億元。

但國際電子元器件協會 (ECIA) 警告,這項新政策恐導致全球類比晶片供應鏈出現「斷鏈危機」,尤其是車規級、工業級晶片交付週期恐延長到 30 周以上。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