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專員 發達公司課長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25-04-07 22:18

美國對等關稅衝擊下 馬來西亞製造商聯合會建議政府採三大措施

馬來西亞製造商聯合會認為美國對等關稅衝擊馬國工業與出口競爭力,建議以3策略行動應對

美國政府宣布加徵關稅課題引起全球關注,馬來西亞製造商聯合會(FMM)總會長蘇添來發布消息,加徵關稅的決定肯定對馬國部分關鍵產業造成衝擊,特別是手套、塑膠、電子電機(不含半導體)及工業機械等產品。新關稅不僅將影響出口量,亦可能導致企業調整供應鏈,影響本地製造商、物流業者及下游服務業,因關稅變動遭受連鎖衝擊。儘管馬國被加徵的關稅(24%)低於柬埔寨(49%)、越南(46%)及泰國(36%),但仍被視為受嚴格審查的經濟體。該聯合會認為,這項變動可能削弱馬國在區域及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並加劇與鄰國之間的競爭壓力。

該聯合會建議馬國政府通過加強與本地企業合作、證明馬國市場的開放性及加強經濟與安全合作等三大戰略性行動,來維護馬國工業與出口競爭力。該聯合會亦呼籲政府暫緩額外稅收,避免進一步推高企業營運成本,加重企業負擔。該聯合會建議馬國政府採取三大措施,即:(一)加強官方與企業的合作。馬國投資、貿易及工業部(MITI,簡稱投貿部)已與美方展開積極磋商,並成立國家地緣經濟指揮中心(NGCC)為統籌平臺,該會建議在指揮中心納入業界的代表,以確保所作出的政策可充分反映企業的實際挑戰。(二)證明馬國市場的開放性。世界貿易組織(WTO)於2023年的資料顯示,馬國的平均關稅率僅為5.6%,其中超過50%的進口商品免稅,顯示出極低的貿易障礙,而政府應向美方提供具體資料,爭取降低關稅標準。(三)加強經濟與安全合作。透過美馬貿易與投資框架協議(TIFA)及印太經濟框架(IPEF),強化半導體供應鏈、投資審查及出口管制合作,向美方展現馬國在維護供應鏈穩定方面的戰略價值。另外,該聯合會呼籲政府當前應暫緩向本地企業施予額外稅收的負擔。製造業是馬國最大的稅收來源(2023年貢獻2,210億馬幣(495.5億美元,占總稅收68.6%),而5月擴大徵收的銷售與服務稅(SST)及7月調整電費基準等措施,將進一步提高企業的營運成本,加重企業負擔。

該聯合會認為,當務之急,馬國政府應與業者攜手合作,採取穩健且具前瞻性的策略,以確保馬國企業在變局中維持競爭力,並有效應對全球貿易環境之變化。(資料來源:經濟部國際貿易署)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