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6 05:30

立隆電在中國蘇州的工廠。(立隆電提供)
馬政府時代赴中投資最高峰 去年消退至30餘億美元

鴻海在中國擁有好幾座大型工廠,並為蘋果手機代工。圖為富士康龍華廠員工正在工作。(路透檔案照)
〔記者高嘉和/台北報導〕美國川普政府宣布對全球所有進口商品徵收十%的基準關稅正式上路,另針對五十七個主要貿易夥伴加徵更高的對等關稅九日生效。經貿官員分析,從川普一.○時期啟動美中貿易戰的模式來看,隨著新一波關稅戰對抗情勢拉高,包括台商在內的外資,將掀起第二波遷移潮;因中國很難從全球最大順差國轉變成最大逆差國,而與歐盟等其他經濟體另組貿易圈,進而取代美國的全球最大買家地位。
中國批美 語氣硬中帶軟
官員分析,雖然中國國務院五日公告將在美國對等關稅上路的隔日,就對美國所有進口商品加徵三十四%關稅,但根據中國海關數據,去年中國對美出口達五二四六.五億美元,是中國自美進口一六三六.二億美元的三倍,關稅戰本錢的差距懸殊,因此中國官方雖一再批評「美國對等關稅是典型的單邊霸凌」,但也始終強調「敦促美方立即取消單邊關稅措施,以平等、尊重、互惠的方式,磋商解決貿易分歧」,明顯是「硬中帶軟」。
川普思維 先施壓再談判
官員指出,從二○一八年的美中貿易戰來看,川普策略思維一向是先極限施壓、搶奪主動權,再等對手來談判,若對方升高對抗態勢,就加碼關稅額度與範圍。
他舉例,川普一.○就對中國實施四波關稅戰,前三波分別針對中國進口約三四○億、一六○億及二○○○億美元的商品課徵二十五%額外關稅,第四波再針對三○○○億美元商品,其中的一二○○億美元涵蓋鞋類、紡織品、食品、洗碗機、平板電視等課徵十五%關稅,另一六○○億美元包括智慧型手機、筆記型電腦、電子遊戲機、電腦螢幕等課徵十五%關稅,中國最後只能讓步,在二○二○年初達成協議,一二○○億美元商品十五%關稅減半至七.五%、一六○○億美元商品暫緩加徵。
退出紅色供應鏈 另覓地點
官員指出,依照川普一.○模式,美中新一波貿易戰幾乎不可能在九日對等關稅上路前達成協議而喊停,雙方將打打談談,包括台資在內的外商,除非加入紅色供應鏈,否則都將因美中關稅戰的長期不確定性,且美國對中國及其相關洗產地國家加徵高額關稅,而再次評估移轉生產基地。
根據統計,台商赴中投資從馬政府主政時期每年逾百億美元高峰,後續因當地生產成本提高,到二○一八年逐步降至八十四.九億美元,二○一九年起更因美中貿易戰而明顯降溫、僅剩四十一.七億美元,二○二三、二○二四年更掉到三十幾億美元,僅剩高峰時的零頭;同期間的非中投資卻大幅成長,二○二四年非中投資更破四四九億美元新高,是赴中投資的逾十二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