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股歷經第一季的上沖下洗,在清明連假前來到21298點後,今(3)日凌晨迎來美國對等關稅,這顆決定第二季至下半年走勢的震撼彈。
綜合群益投顧總經理范振鴻、台新投顧副總經理黃文清看法,對等關稅稅率高於預期,對股市來說是壞消息,台股第二季恐怕會迎來一波跌勢,最低下探兩萬點,建議投資人策略保守為上。
以下是專家分析台股兩大利空,以及第二季佈局策略:
利空一:企業獲利恐衰退
首先,台灣的企業獲利可能大幅縮水。
以台灣的32%稅率為例,從台灣出口到美國的產品,很可能就少賺三分之一,生產基地位在越南、泰國、印尼的台商,也都要面臨32%至45%不等的額外關稅。
而美國自身作為終端消費市場,提高關稅會帶動進口價格上漲,增加美國企業進口成本,若此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很可能引起需求下降,加劇包含台灣在內的進口國的企業獲利衰退。(看更多:
電子六哥逃生路線》伺服器必去美國,筆電、手機要漲價了?)
「這已經不是七傷拳了,是百傷拳,」統一投顧董事長黎方國形容。
事實上,美國經濟成長已經在大幅下修的過程中。過去一個月內,美國大型零售商Costco、Target、Walmart等,都紛紛調降全年獲利展望,且可能會持續下修。這都是關稅戰的後座力。
「市場其實已經反映了未來的預期,」范振鴻認為,台股與美股高度相關,美國需求若降低,再加上關稅侵蝕獲利,台股第二季幾乎確定下跌。
至於下半年走勢,則必須觀察各國與美國如何協調稅率,包括被課稅國家有無反制措施、是否有談判空間,這些會決定下半年景氣是否停滯或衰退。
最差的情況是,一旦任一國家宣布跟進調高關稅,或多或少引起其他國家跟進,就可能引發全面的經濟衰退,「甚至重演2022年(的熊市),」范振鴻示警。
利空二:聯準會恐減緩降息步調
另一個股市利空,就是美國聯準會很可能放慢降息步調,市場資金將持續緊縮。
黃文清分析,美國十年期公債殖利率從3月底一路下行,宣布對等關稅名單後又繼續下跌,3日已來到4.05%,已是今年以來最低點,這表示市場對景氣衰退的疑慮持續增加。
也因此,儘管對等關稅名單出爐之前,美國的「硬數據」出色,如2月的失業率處於4.1%低點,但「軟數據」疲乏,如企業和消費者信心指數、採購經理人指數等下滑,也顯示美國人正在焦慮。
「這個時間點上降息,對聯準會來說是投鼠忌器,」范振鴻預言,儘管美國的通膨趨緩中,但現在要期待降息,機率不高,Fed短期恐怕也不會在降息上鬆口,六月是否如預期降息,還很難說。
面對關稅衝擊,台股投資人該怎麼買?
台股佈局策略:防禦為上,別碰AI股
黃文清建議,現階段局勢尚不明朗,第二季有三種做法。
一、保守者可降低持股、持有現金;二、投機者短線上可操作反向產品,如反向ETF。
三、若追求穩定、但不想要快進快出者,則可考慮防禦型的內需型、高殖利率、低波動個股。如電信 、便利商店、百貨通路、水電瓦斯、食品、餐飲、飯店、觀光、保全等。嫌選股麻煩,也可直接入手高息低波動的ETF。
范振鴻則推薦軍工股。原因是,近期兩岸關係的緊張,加上美國要求台灣題高國防支出,在第二季會相對其他產業有機會。
此外,由於台股股價下修,許多個股殖利率相對拉高,適逢高股息ETF將在五、六月換股,黎方國也建議可以在換股前入手高股息成分股,賺取價差。
至於紅了兩年的AI股,范振鴻則認為「暫時不用看了。」原因在於,雖然半導體有獲得關稅豁免,但台灣還有許多伺服器代工和零組件業者,他們出口的科技股產品若被課稅,到底要自行吸收成本,還是由品牌廠承擔,尚不明朗。
另外,雖然輝達第一季財報料將十分亮眼,但台灣的AI ODM公司、零組件公司的營收,近期都沒有明顯起色,問題出在GB200出貨不順,因此,就算有訂單,但在供應鏈交貨不順之下,也沒辦法反映在台灣企業的獲利上,加上GB300也可能延遲,「今年整年AI相關公司的股價,很難有表現,」范振鴻說。
最新訊息
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