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望 發達集團副總裁
來源:哈拉閒聊   發佈於 2025-03-31 08:05

阿羅漢臨終時的心是否與佛陀相同?--1

問:阿羅漢臨終時的心是否與佛陀相同?--1
答: 走向同一條道路,心處於平靜的捨心狀態。捨心的平靜分為兩個層次:禪定層次與智慧層次。禪定只能暫時壓制煩惱,當心脫離身體後,禪定的力量消失,煩惱仍然會驅使心去投生新的境界。
在禪定狀態下,心進入禪那,處於梵天境界。如果此時脫離身體,就會投生於梵天界。但這種依賴禪定力量而存續的梵天界終將衰退。一旦禪定的力量消失,煩惱又會浮現,生起對色、聲、香、味的渴求。最初,這種渴求是微細的,例如天界的色、聲、香、味;接著從梵天界降至天界。福報耗盡後,心又會渴望粗重的色、聲、香、味,最終再度投生為人,重新造業積福。
若是以毗婆舍那觀照三法印,以智慧平靜安住,則煩惱將徹底消除,不再需要持念“佛陀、佛陀”之類的修行方式,僅憑覺知而安住。甚至連“覺知”也無須刻意保持,因為覺知也已圓滿,道已圓滿,就像服藥治病,病痊癒後便無需再服藥。此時,心不再波動、不再起伏,始終處於涅槃的至樂之中。即便身體死亡,心依然平靜安住,任憑身體自然死亡。或可進入禪那,或可不入禪那,皆能讓心保持正常,不起波瀾、不生憂慮。正如禪坐時,若身體產生疼痛,不去抗拒它,任由疼痛存在,心知疼痛但不恐懼,也不希望疼痛消失,而是讓它自然消退。這種狀態即是解脫,不再需要依賴智慧。
解脫後,不再有任何欲望,包括希望痛苦消失或逃避痛苦。無論身體或五蘊發生何種變化,心僅僅覺知 ~ 仍在呼吸時知道自己在呼吸,身體有痛苦時知道痛苦存在,不再呼吸時知道呼吸已止,痛苦消失時知道痛苦已滅。
這源於長期的修行,通過修習奢摩他(止)與毗婆舍那(觀),讓這種狀態成為心的自然本性,始終處於捨心狀態,對一切不生情緒波動。無有情緒,即無苦;無苦,即無憂,無論身體或感受如何變化,都不會動搖心的平靜。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