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2929 發達集團總裁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25-03-31 07:10

〈財經週報-時事求是〉2025台股第二季

2025/03/31 05:30
   

近30年來,台股第二季漲多於跌,但是每當第一季下跌時,第二季表現通常是處在落底階段,繼續重挫不易,也難有大行情。(中央社資料照)
■魏錫賓
元月效應、農曆春節的長假期鋪陳了過去第一季股市的強勁走勢,易漲難跌;而第二季有所謂的「五窮六絕」效應,一向沒有太大行情。10餘年來在多頭氣勢帶動下,季節因素較為淡化,可是台股第二季仍然相對地乏善可陳。在美國總統川普的政策效應籠罩下,今年第二季的表現應也不會改變太多。
過去台股在第一季氣勢甚強,1995年之後30年,僅有8年下跌,若包括今年,也只9次,而且跌幅大多不深,雙位數下跌只發生在肺炎疫情剛擴散至全球的2020年,當年第一季大盤跌了約19%。若從全球金融海嘯結束起算,2010年後迄今,第一季的大盤平均漲幅接近3%,相對的亮眼。
第一季漲多 第二季觀望
近30年來,台股第二季雖也漲多於跌,但上漲年度的比例從第一季的73%,下降至6成,且2010年後第二季股價指數平均約增加1.7%,雖優於第三季的下跌,但遠遠比不上第一季的漲幅。
若以全年來看,股市與經濟表現雖不亦步亦趨,可是以某種方式連結著,觀察美股S&P 500 指數可以發現,1995年後30年,僅7年下跌,而台股大盤也只有9個年度未上漲;2010年之後,台股上市公司加權股價指數更僅有4年下跌。經濟衰退是罕見現象,經濟成長率很少陷於負值,因此隨著經濟發展,股市長期便有走升的趨勢。
第一季回檔 第二季築底
既然長期數據顯示完整一年的股市有漲多跌少現象,而漲跌幅分配到各季後,會呈現互補替代關係,則過激的單季表現,很常會在接下來的幾季修正。除2022年外,2010年之後,每當股市第一季下跌時,第二季不是穩定築底,就是大漲回應。
若排除2020年疫情擴散之時的恐慌期,以截至上週五的收盤指數計算,2025年第一季的台股,已創下1996年來的第一季最差紀錄。雖然美國總統川普的關稅戰還沒到盡頭,美國物價漲幅依然偏高,使得經濟展望既蒙受陰影,政策利率又難以盡情下調,可是,股市相當有可能已提早反映了部分政策的不確定性。
台股隨著美國科技股在第一季下滑,2025年經濟成長率預測也不如2024年,但經濟部公布的1至2月外銷訂單964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加102.7億美元,提高了11.9%;在不確定中,並非沒有任何希望。第二季的開頭就遇上川普新政策的大放送,在川普對等關稅公布的時刻,台股將進入清明假期,投資人剛好可以觀察全球股市的反應,思考未來的操作策略。
從過去的數據可以發現,過去20年來,台股在第一季陷於困境時,第二季的表現通常是處在落底階段,繼續重挫不易,也難有大行情。若川普政策不出所料地在強硬中留下協商餘地,則今年第二季除了震盪加劇,最後的指數可能也不會有太多的意外。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