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廖士鋒/即時報導 2025-03-28 14:11 ET

大陸「中國環流三號」位於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在四川省成都市,是可控核聚變的關鍵科研項目,前總統馬英九2024年12月也曾參觀。(記者廖士鋒/攝影)
可控核聚變是能源領域的尖端科技與未來希望之一,中國人造太陽「中國環流三號」技術持續發展,目前已經首次實現原子核溫度1.17億度、電子溫度1.6億度的參數水準,標誌著中國可控核聚變向工程化應用邁出重要一步。
據央視新聞28日援引中國中核集團消息指,「中國環流三號」首次實現原子核和電子溫度均突破1億度,綜合參數大幅躍升。「中國環流三號」是中國自主研製的可控核聚變大科學裝置,其能量產生原理與太陽發光發熱相似,被稱為新一代「人造太陽」。
最新實驗資料顯示,中國核聚變裝置首次實現原子核溫度1.17億度、電子溫度1.6億度的參數水平,標誌著中國可控核聚變向工程化應用邁出重要一步。
中核集團「中國環流三號」總設計師鍾武律表示,我們的實驗實現了「雙億度」,綜合參數也大幅躍升,標誌著中國的核聚變研究挺進燃燒實驗。「我們自主研發的加熱、控制與診斷等設備與系統首次投入運行,相關技術指標達到了國際前列,創造了我國核聚變研究多項新紀錄。」
未具名的專家表示,人造太陽聚變反應釋放能量巨大,聚變資源儲量豐富,主要產物清潔安全,被稱為人類未來的理想能源。挺進燃燒實驗,意味著可控核聚變走向應用的核心環節。下一步,科研人員將對「中國環流三號」裝置進行能力升級,進一步獲得可控核聚變反應的核心關鍵數據。
另外,據日媒共同社報導,針對探索宇宙誕生之謎的下一代對撞機,援引中國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教授高杰透露,中國政府預計將在年內最終決定建設周長約100公里的巨大圓形對撞機(CEPC)。它將超過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圓形對撞機LHC(周長27公里),成為全球最大的對撞機。
高杰表示,希望把建設CEPC寫入中國政府的中期經濟目標「第十五個五年規劃」(2026-2030年)裡,將為了獲得政府最終批准而竭盡全力,此事將在規劃啟動的明年之前定下來。如果最終敲定,將於2027年前後開始建設,2035年前後完工。關於建設地點候選,高杰列舉了長春、湖州、長沙等6處,但也表示還未敲定。他透露,設想的項目費用為50億美元,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分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