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周刊 2025-03-28 11:56
文.黃淑珍
失智症 95% 都發生在六十五歲的長者身上,所以也被稱為老年失智症,此外三高患者 (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 也是好發族群,事實上,造成失智的原因很多,包含基因、性別、生活習慣等,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就是俗稱阿茲海默症的退化型失智症,以及因中風引發的血管型失智症。
基因與性別不可控制,只能從生活習慣來預防,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指出,七十歲以上的長者建議每日睡六至七個小時,已經有許多研究證明,每天睡超過九小時會提高失智的風險;再來是運動,不管是心肺運動還是肌力運動都可以起到預防作用,同時運動也能改善三高症狀;最後,則是社交。
「離群索居的長輩,無法跟社會互動,更容易罹患失智症」,徐文俊說道,許多長輩有社交隔離的情況,或因個性孤僻,或因行動不便,種種原因斬斷他們與社會的聯繫,長時間處於人際孤島,便容易被失智症找上門。
情緒是無力的具象化 學會擁抱患者的不安
失智症患者會慢慢失去與人互動的能力,除了時常遺忘事情,也會因為缺失方向感造成諸多困擾,社會上不乏許多失智老人走失的消息。
「我今天吃藥了嗎?我東西去哪了?是不是你偷走了?」不少失智症病人會因為懷疑、妄想質問家人,尖銳的語言在親密關係中劈出裂縫,難免會讓照顧者心生怨言,徐文俊強調:「懷疑、妄想並不是病人自己願意的,他們也被疾病所苦」。
情緒成為無力的具象化,罹患失智症的病人,常因為無法好好表達,被焦慮、易怒蠶食,也會因為未來的黯淡出現憂鬱情緒。因此,同住家人在初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要能夠辨識患者初期的症狀,面對不斷提問的患者也需要一遍又一遍地回答,避免不耐煩的語氣,才能接住患者,擁抱他們的不安。
大家不妨思考看看,社會在面對牙牙學語的稚童時,會因為他們的語無倫次哄堂大笑,但同樣的情況發生在遲暮老人身上,卻會令人疲憊不堪,也許是因為孩童象徵著未來與希望,而長者卻逐漸走向落幕,讓我們下意識避免花費更多心力在後者身上。
失智症緩解三要點─身動、腦動、互動
失智症還能康復嗎?如果是因為缺乏維生素或甲狀腺激素不足引發的失智症,可以透過後續補充來復原;中風引起的血管型失智症,也可以透過治療回復,但無法回到原來的狀態;最後,就是退化型失智症,在醫學上會透過乙醯膽鹼酶抑制劑來改善患者認知功能,也是常見的阿茲海默症治療藥。
對於退化型失智症,過往醫療技術只能緩解症狀,不過美國去年通過 lecanemab 與 donanemab 兩項新藥許可證,這兩項藥物可以透過移除腦內沉積的類澱粉蛋白,提升治療的效果,因此徐文俊也期望,今年食藥署能夠通過這兩項新藥,造福台灣失智症患者。
除了藥物治療,也會透過「三動─身動、腦動、互動」,來幫助患者穩定病情。身動如字面意思,患者可以透過運動改善症狀,順帶控制三高;腦動是為了持續刺激認知,保持大腦的功能;互動則是指社交,除了與外界有聯繫,透過與他人交談也可以抒發病人的情緒。
失智症年輕化是社會進步的惡果?
失智症過去常被通稱「老年癡呆」,不過近幾年卻出現年輕化的現象,不再只是老年人專屬,徐文俊對此解釋道,醫療逐漸進步,所以能夠在很早期就檢測出失智症,讓病患年齡下修。
另外,工業化造成的空氣汙染以及聽力、視力減退也會提高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我們享受時代的進步,惡果也不知不覺地反噬我們,除了直觀的環境汙染,社會文化讓我們的視野被螢幕侷限,聽覺被耳機堵塞,感知外界的受器開始退化、變得遲鈍,慢慢成為患病的隱憂。
徐文俊特別提到,台灣目前沒有對六十五歲以下進行失智症調查,所以無法具體了解失智症年輕化的情況,只能隱約感受到,來就醫的年輕病患數量增加了。除此之外,台灣甚至整個亞洲地區,都面臨著高齡社會的困境,隨著基數變大,失智症病例的增加也是難以避免的事。
推動台灣失智症福祉 為我們的未來做準備
對於失智症患者的福祉,徐文俊欣慰的說,台灣是走在相對前面的。台灣是全球第十三個正視失智症並制定政策綱領的國家,目前失智症政策綱領版本為 2.0,執行期間只到 2025 年,因此台灣失智症協會也在積極規劃 3.0 版本,共創失智症病友福祉。
此外,為了解決年輕型失智者的尷尬年齡,台灣也計畫將五十歲以上失智者納入長照 2.0 服務對象,而非忽視這個群體。
不過,徐文俊也坦然道,台灣目前是招募志工來提供失智家庭諮詢,這個方式仍不夠完善,同時,許多失智服務也屬於計畫性質,每年都在改變,有時候計畫啟動時間可能延至年中,立意雖好,卻不一定趕得上需求。
「失智症已經是國安問題」,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曾在 2016 年提出。目前台灣六十五歲以上失智症人口僅占人口 8%,但隨著人口進入超高齡型態,社會也必須意識到失智症預防的重要性,學會未雨綢繆。
徐文俊希望,台灣能夠設立針對失智症的基本法案,讓更多失智家庭得以在社會上發聲,這也是協會一直努力的目標,他說:「雖然現在對於失智症預防的推動看起來是在幫助他人,但其實也是在為我們的未來做準備」。
台灣失智症協會以創新的服務為原則,早在 2010 年就推動瑞智學堂,提供許多公益活動,而前述的失智症政策綱領,也是由協會草擬。
協會除了提供諮詢專線,也有創立由年輕型失智症組成的「Young Coffee 失智者咖啡館」,由專業的職能治療師規劃每個細節,讓尚有部分工作能力的失智症患者重回職場,不僅找回自信,也能藉由和客人互動重新和社會連結。
漠視與排斥 才是真正的終點
另外,協會還推動瑞智互助家庭,提供失智家庭聚會空間,患者得以在放鬆的環境下喘息,照顧家屬也可以同他人交流心得,紓解壓力,協會也在今年一月初,將 Young Coffee 和互助家庭結合,向社會展現新面貌。
在 Young Coffee 店裡,店員可能說話有點慢,動作有點不穩,但他們卻會盡最大的努力,把餐點連同對未來的希望端上桌,如果你有時間,不妨去店裡喝一杯咖啡,如果你有時間,也請勻出一點關心,去等等這些跟不上社會腳步的人。
失智症患者就像生病的植株,他們也許不會再成長,不會再開花、結果,卻仍存活著,而社會的漠視與排斥,則會讓他們迎來真正的終點,徐文俊呼籲道:「失智症照護並不能讓患者好起來,而是讓患者能持續感受愛與關懷」。
在二十年的職涯當中,徐文俊持續宣揚如何正確的看待失智症,他近年也積極推動靈性照顧,提倡和神、自己、家人、朋友、社會或大自然建立連結,尋找生命的意義。
來源:《理財周刊》1283 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理財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