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5 05:30

上週包括台灣在內的多國央行,召開今年第一季最後一次貨幣政策會議,並決定維持政策利率不動。(資料照)
◎歐陽書劍
中央銀行藉升、降息的決策,引領大規模資金移動,以對抗通膨或景氣衰退,可以說是經濟競技場上最有分量的選手。上週包括台灣在內的多國央行,召開今年第一季最後一次貨幣政策會議,並決定維持政策利率不動;從某種角度上來說,算是留給經濟、金融市場其他參與者表現的空間。
要檢視中央銀行會如何影響經濟、金融走勢,從他們的貨幣政策會議的聲明及會議紀錄,大概能有所瞭解。各國央行的政策聲明雖因面對環境的差異而包含不同的數字,但主題相差不多,都會描述目前的經濟、物價狀況,及未來的可能演變;至於會議紀錄,則還有金融市場細節,包括利率、股市等。這些即是央行關注,而且能夠直接或間接引導其走勢的內容。
美國聯準會(Fed)在貨幣政策聲明中會先評價經濟活動、失業狀況及通膨等;台灣及日本央行則都會以國際經濟情勢為背景,再探究國內經濟表現,包括出口、經濟成長率的預測,以及物價的起伏等。這些央行的政策說明,既呈現出政策可以影響的整體經濟數據,也給定了調整政策利率的理由。
雖然各國央行面對的國內經濟狀況都不同,但聯準會、日本銀行、英格蘭銀行及台灣央行在上週都未更動政策利率。視經濟及物價等總體環境而升降息的央行,若已擇定了能與景氣、通膨搭配的利率,且向目標前進,則政策利率就沒有變動的空間。當然,環境難測,也可能是等待的原因。
不管是企業或個人的投資,都無法忽略市場利率的變化,而央行即可藉由短期利率的調控,引領利率走勢,並以此為軸心,既穩定中長期物價,又在短期間帶著金融市場翻滾;不過,在應對通膨或景氣轉弱時,央行不一定都會適時出手,且不一定都能適度反應。
在二○二一年年中之後歐美通膨壓力即起,但各國央行等到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才開始大力升息,這是事後判斷的過慢;而如今,即使景氣似有走弱,聯準會近三次公開市場委員會議卻都未調整政策利率,顯然還在等待更明確的通膨走向。
對企業與投資人來說,在央行維持短期利率不變時,等於所面對的投資環境中,少了一個會使資金成本直接變動的變數,自能更有餘裕觀察其他變數的走向,譬如:美國總統川普的新政、關稅、地緣政治的衝突等。當然,隨時在波動的金融市場,並沒有真正的「空窗期」,因為總是有新的訊息出現,而總體經濟與金融市場的變數與變數間,也會互相影響。
中央銀行沒有新動作,不代表是退場,聯準會也承認,當前的貨幣政策其實偏緊縮;對經濟、金融不免有約束作用。只是主角既未登場,配角就有機會出頭,就看心理上的「空窗期」可以維持多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