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友望 發達集團副總裁
-
來源:哈拉閒聊
發佈於 2025-02-28 07:56
當我們向天神、眾生或他人發慈心時
當我們向天神、眾生或他人發慈心時,自己的心必須真正充滿慈愛,才能獲得最大的功德利益。
即使是對待敵人,我們仍應修習慈,不能讓嗔怒生起。
如果內心仍未達到 捨,仍心存怨恨、不願以慈愛對之,那麽對憎惡之人散發慈心便極為困難,甚至可能加深嗔恨。
當嗔恨升起時,應當如實觀照:
“嗔恨生起了,嗔恨生起了”,直到嗔恨消散,再觀照:
“消失了,消失了”。
但切勿刻意強求,修觀照的目的不是讓嗔恨消失,而是~ 覺知其本然。
嗔恨一旦生起,受苦的其實是自己,我們往往責怪外境或他人導致自己憤怒,實則是自身被嗔恨所控制,因 無明 執著“憤怒是屬於我”的錯覺。
因此,無論嗔恨或任何情緒生起,都應如實覺知,持續觀照,不執著為‘我’或‘我的’。
內心漸漸鬆脫執著,取而代之的是 四梵住,其中 慈 便可取代執著,進而帶來內心和平,也令世界趨向安寧。
“頻繁輪回乃是苦”依 佛法 而言,修福是必要的。
世人往往以為布施才是修福,但 持戒 亦是修福,而 修習禪定、智慧 則是 最高的福德。
為何如此?
因為修行能削弱 貪、嗔、癡,使得輪回轉生 ~ 無論為人或天神 ~
都逐漸減少。
佛陀曾開示:“輪回不止,終是苦。”
此處所指的“苦”,並非 指生活貧困,缺乏財富或未能實現所願,而是 因為獲得了五蘊(即色受想行識)獲得了‘身’與‘心’。
然而,五蘊 本質無常,它們 時刻變遷,無法恒常不變。
正因如此,佛陀才教導我們修習 正念,讓我們洞察五蘊的無常,否則,我們將因執著其變遷而更加痛苦。
所謂的 “苦”,即五蘊 難以承受、不穩定、不斷變化,若我們無法覺察並接受這一現實,痛苦便無止盡。
因此,若能修習 正念,我們便能與變化共處,看清世事變遷,接受現實本然,如此便是真正的“不放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