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專員 發達公司課長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25-02-13 22:40
美國政策充滿不確定性 機構:馬國應多元化貿易夥伴
馬來西亞星洲日報社論稱,美國總統川普不斷出招,馬國的應對之道
馬來西亞星洲日報於2月11日發表社論稱,美國總統川普的第二任期才滿3週,卻已推行一堆充滿爭議之政策。渠這兩天宣布之政策試圖重塑全球貿易與地緣政治格局,包括加徵鋁鋼關稅、確認將「墨西哥灣」改名為「美國灣」,以及美國司法部已悄悄解散負責調查「一馬發展有限公司(1MDB)」醜聞的重要小組等行為,看似無關,實則有深層之政治與經濟考量。相信未來尚有許多政策推出,目的就是落實「美國優先」、 「讓美國再次偉大」之承諾。對馬來西亞而言,各項措施不僅影響貿易,更可能牽動地緣政治策略,甚至威脅國內穩定。因此,馬國政府須審慎應對,防患未然。
美國貿易戰延伸至鋁鋼關稅美國在2月10日宣布對所有進口鋼鋁加徵25%之關稅,此類關稅適用於所有國家,意味著美國將在現有金屬關稅基礎上全面提高關稅。據美國政府與鋼鐵協會統計,美國鋼鐵進口最大來源國依序為加拿大、巴西與墨西哥,其次為韓國與越南。在鋁方面,加拿大則是美國初級鋁最大供應國,2024年前11個月美國自加拿大進口量占比高達79%。徵稅之舉將提高中國製品出口至美國之成本,促使美國企業回流本國。同時向美中貿易談判施壓,透過經濟手段迫使中國在供應鏈與技術轉讓上讓步。美國擺明要當全球貿易霸權之心態,在禁止高端晶片輸中之同時,卻又向中國加徵進口關稅。
馬國鋁鋼業依賴中國供應鏈,且部分產品出口至美國,受貿易戰波及的可能性頗大。包括中國可能將鋁鋼產品庫存傾銷東南亞,加劇本地市場價格競爭。另一個可能是美國企業轉向越南、印尼等國家採購,對馬國出口構成競爭壓力,倘馬國被視為中國商品之轉口地,更可能遭到美國施壓報復。為減少影響,馬國須考慮加強區域貿易合作,擴大東協、歐盟市場之出口機會;提升本地鋼鋁產業競爭力,發展高附加值產品,而非僅仰賴初級加工製造;再來就是外交折衝,確保馬國不會被美國視為中國的「後門」。
相較於加徵鋁鋼關稅,川普將「墨西哥灣」更名為「美國灣」,乍看之下並無實際利益之象徵性舉動,但背後卻可能有多重考量,包括擴大地緣政治影響力,強化主權意識,向墨西哥及拉丁美洲國家施壓。其次是迎合美國國內保守派,激發民眾的民族情緒,塑造「美國優先」印象。若美國強行推動,或將引發聯合國或國際法庭介入。倘美國成功改名,可能為中國在南海推動改名「中國海」提供藉口,加劇東南亞區域爭端。對馬國而言,墨西哥灣遠在萬里外,但未來國際政治環境更加不確定,因此政府需加強外交靈活性,以確保南海爭議不會因美國的行動而惡化。
馬國應如何防患未然馬國的1MDB醜聞涉及美國司法部,美方已沒收部分資產,並起訴多名涉案人。然川普有干預此案的動機:(一)政治交易:川普可以1MDB醜聞的調查換取馬國在貿易等問題之讓步;(二)經濟利益考量:若美國企業盼在馬國獲得更優惠的投資機會,川普政府可利用1MDB案施壓,以換取投資優惠;(三)削弱民主黨影響力:1MDB案涉及高盛等美國金融機構,若川普盼削弱民主黨,渠可進一步阻止調查,以保護華爾街支持者。若美國停止1MDB弊案的調查工作,馬國為維持司法獨立,並採取部分措施,包括確保調查透明度、強化外交談判、確保不損害國家利益。
美國的政策充滿不確定性,馬國須做好準備,以靈活應對可能之衝擊,以確保國家利益不受損害:(一)貿易夥伴多元化:馬國應繼續推進貿易多元化戰略,減少對單一市場之依賴。除美中外,馬國更應加強與歐盟、日本、印度及東協等國家與地區的貿易關係,以分散風險;(二)提升產業競爭力:馬國應擴大對高科技產業之投資,提升製造業之附加價值。透過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在全球供應鏈中占據更有利之位置,增強抵禦外部衝擊之能力 ;(三)加強區域合作:更積極參與區域經濟合作,如東協經濟共同體(AEC)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透過區域合作,馬國可增強集體談判能力,應對全球貿易保護主義之挑戰;(四)完善法律法規:應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尤其是反腐敗與智慧財產權保護方面之法律,以提升國際形象,吸引更多外資。同時,還應加強監管,確保外資專案之透明度和可持續性。
美國的貿易政策調整突顯其在全球經濟中之戰略意圖。美中貿易戰對馬國既創造機遇,亦創造挑戰。馬國應透過多元化貿易夥伴、提升產業競爭力、加強區域合作與完善法律法規等措施,防患未然,以確保經濟之穩定與可持續發展。在全球貿易格局不斷變化之背景下,馬國需靈活應對,迎接挑戰。(資料來源:經濟部國際貿易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