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10 05:30
![](https://img.ltn.com.tw/Upload/business/page/800/2025/02/10/104.jpg)
未來機器人的驅動力由硬體到AI
記者洪友芳/專題報導
![](https://img.ltn.com.tw/Upload/business/page/800/2025/02/10/105.jpg)
人型機器人
人型機器人被視為人工智慧(AI)下個殺手級應用產品,台積電(2330)董事長魏哲家、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等大咖同聲看好,台灣供應鏈廠商紛卡位商機。
![](https://img.ltn.com.tw/Upload/business/page/800/2025/02/10/106.jpg)
台灣的機會與挑戰
魏哲家於去年底的全國科技技術會議中,公開疾呼,未來多功能機器人將是重要產業,台灣半導體產業在全球供應鏈居關鍵地位,AI需要台積電先進製程的晶片,期望半導體串聯精密機械、軟體,帶領台灣產業一起往前衝刺。黃仁勳也看好機器人將朝代理AI、自駕車和人型機器人三方向發展。
市場調查指出,隨著AI與機械動力技術日趨蓬勃發展,加上輝達、Tesla等大廠積極布局,2025年機器人將持續受市場關注。就技術發展而言,軟體平台著眼於機器學習訓練與數位孿生模擬,整機型態則聚焦協作機器人、移動式機械手臂與人型機器人,以適應各式環境與人機協作互動。
2027年產值 可望突破20億美元
研調機構集邦科技(TrendForce)表示,人型機器人隨美國、中國廠商積極投入,2025年起將逐步實現量產,預估2024年至2027年全球人型機器人市場規模年複合成長率將達154%,產值有望一舉突破20億美元。
也有研調機構報告指出,目前人型機器人還屬萌芽階段,但將出現爆發性成長,2030年製造業人型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237億美元,到2035年將再增長4倍、到達1071億美元,長線發展空間非常大。
搭配生成式AI 未來機器人發展重心
整體應用相較於工業型仍以手臂撿貨為主,服務型機器人藉由生成式AI可支援多模態交流互動、檢索資訊、摘要文本、擬定排程等場景,帶出機動性高、陪伴性強、功能面更廣等效益,將成為來年機器人發展重心。
TrendForce研究總監謝雨珊表示,多功能機器人是未來發展方向,有助解決產業缺工問題,以AI搭配半導體技術晶片、精密機械、軟體,可讓多功能機器人生產製造或日常生活發揮效用。
謝雨珊指出,目前各家廠商投入人型機器人領域,性能、應用不盡相同。人型機器人涉及感測器整合、通用AI、多自由度與多路徑運控算法、視覺語音等跨領域工程,各家有各自優勢,包括終端生態體系、成本控制、機器視覺技術應用等,都有發展空間。
她認為,台灣廠商憑藉製造實力與技術累積,積極布局視覺解決方案市場,其中,有多家廠商與輝達建立合作夥伴關係,有望藉其平台的市占率,在人型機器人市場初期成長過程中受惠,包括達明(4585)、所羅門(2359)等廠商。
供應鏈完整 台廠可望先搶商機
法人指出,台灣的機器人供應鏈完整,包括軸承、齒輪、線性滑軌、滾珠螺桿、工控系統、減速機、驅動器、機器視覺和感測器等,都有相關供應鏈廠商涉足,台灣廠商在人型或多功能機器人領域將能搶占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