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 發達集團副總裁
來源:品味生活   發佈於 2025-02-10 05:57

即時短評╱電子書時代 為什麼我們還需要實體書展?

本報記者陳宛茜 2025-02-09 16:09 ET



2025台北國際書展參展人次為57萬人次,逼近疫情前2019年書展的58萬人次。記者陳宛茜/攝影
今年台北國際書展的電子書閱讀器展位排了長長的人龍,業者形容盛況「好像蘋果換機潮」。但也令人好奇:電子書時代,讀者還需要實體書展?今年台北國際書展參展人次比去年多2萬人,業績普遍比去年多了二、三成;更重要的是,在文化幣的推波助瀾之下,愈來愈多年輕讀者進入書展,讓出版業者吃下定心丸。

平心而論,今年書展展位整體設計感不若以往,反映出版業去年景氣不佳。但還是有不少出版社願意投資展位,如老牌文學出版社九歌以兼具美學與深度的「握筆與運鏡」概念貫穿展位,「老店」注入時尚感,證明出版社並非只把書展當成賣書場所。


過去許多書迷將「打折」當成參加書展的主要誘因。今年讀字公民書區大膽挑戰此一迷思,區內所有「兩年內新書」都不打折。獨立出版聯盟理事長陳夏民表示, 不打折沒有影響買氣,第五天下午的營業額便超越去年總營業額,最後創下讀字公民書區的新紀錄。他觀察現場,「很少有消費者詢問折扣,大家就是拿了就去結帳。」參加書展一定要打折?他認為這是一次絕佳的實驗,未來參展也會持續維持「新書不打折」模式。

不為折扣書而來、也不擔心電子書叫陣,那麼,新時代的讀者到底為了什麼逛書展?一位出版人觀察,今年的書展彷彿回到30年前書展初創的模樣,許多出版社董事長、總編輯、總經理站上第一線,推書之外,也觀察與了解讀者的口味。數位時代進化到AI時代,但缺乏溫度的線上並無法看到讀者的真實面貌,書展成為出版社、作者和讀者可以面對面交流的珍貴空間。

今年書展邀到日本作家吉本芭娜娜來台,與蔡康永的座談會書迷擠爆會場。重量級國際作家一向是台北國際書展創造話題的重點,近年卻罕有大牌國際作家來台,加上兩岸交流不再,國際書展的知名作家幾乎都靠國內作家撐場。文化部長李遠喊話「讓台北國際書展成為全世界出版社及作家的平台」,時報出版董事長趙政岷認為,台北國際書展有機會成亞洲出版市場的第一大展,但政府必須加把勁打破各種限制,讓更多海外作家、出版人願意來台。

苗栗造橋國中校長林孟君表示,每年學校總會排除萬難、帶著學生坐遊覽車參加台北國際書展,因為書展讓孩子有機會接觸平常看不到的作家,感受廣闊的世界、感受書本帶來的力量。或許,這就是台北國際書展最重要的意義—讓台灣任何一個角落的孩子,都能藉由書本看到全世界。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