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望 發達集團副總裁
來源:品味生活   發佈於 2025-02-09 08:59

如何減少無益的思緒

如何減少無益的思緒
要減少無益的思緒,首先要從外在入手。如果某些活動或行為讓我們胡思亂想,就盡量減少參與這些活動。
當今社交媒體讓人們沉浸在無意義的事物中,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容易。
沒有哪個時代的人像現在這樣沉迷於瑣事,即便是有意義的信息,我們也需要適度,否則即使是有價值的知識,也可能因過度關注而失去其價值。
尤其是那些能激起情緒的新聞,反覆觀看並不會帶來新的見解或智慧。事實上,我們在第一次接觸這些信息時,就已經獲得了足夠的信息,之後的重複只是在刺激情緒而已。
因此,節制感官、篩選進入我們大腦的信息,尤其是通過眼睛和耳朵進入的內容,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我們感到內心浮躁、思緒紛亂,首先應該反思:每天我們讓多少信息、新聞、故事進入自己的大腦?
至於工作、職責、責任方面的信息,我們必須接受,這是無法回避的。然而,那些我們主動攝取的、不必要的信息,是否已經超出適度的範圍?如果太多,我們該減少哪部分
?該如何控制?
即使我們訓練禪定、鍛煉心智,讓自己更容易放下,但最好的方式是根本不需要放下。
因為每次放下都需要時間和努力,而這些無謂的執著,只會讓心靈停留在淺層。
如果想讓心靈進入更高層次的修行,最好的方式是減少不必要的消耗,節省時間和精力,而不是不斷去放下那些瑣碎和無意義的執著……
當心浮氣躁、思緒紛亂時,想法會隨著心境的變化而改變。
當內心平靜,思緒會發生兩種變化:一是思緒減少,二是思維內容和方式都會轉變。
如果我們觀察自己一天的思維,會發現大腦被各種想法塞滿。而如果仔細審視這些思緒,就會發現,許多想法對生活並無真正的益處。
有些思考是日常生活所必需的,比如“今天買菜了嗎?”、“要去哪裡加油?”這類思緒無可避免,人人都會有。
但還有許多無意義的、毫無幫助的念頭,不僅無益,反而讓人疲憊、厭倦、焦慮。這些才是真正讓我們感到壓力的負擔。
禪定並不是讓人變得呆滯、無法思考,或像一塊石頭一樣沒有意識。
事實並非如此,禪定的真正作用是清理大腦,淨化思維。
如果我們的思緒充滿無益的想法,甚至影響健康,如導致神經衰弱、失眠、壓力,那就需要清理。
佛陀告訴我們:這些問題可以靠自己解決。
如今人們更傾向於依賴藥物,因為吃藥比修行來得簡單。然而,藥物有時有效,有時無效,而且往往伴隨不同程度的副作用。
佛陀教導我們,最好的方法是對自己的生命負責任,而不是依賴外在的東西。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