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02 21:34
美國總統川普打算對半導體徵收全面關稅,華府科技智庫「資訊科技和創新基金會」(ITIF)副總裁埃澤爾(Stephen Ezell )指出,對台灣晶片徵100%關稅,不僅無法使台灣半導體廠商遷往美國,反讓美國產業因成本攀升而外移。(彭博)
〔編譯盧永山/綜合報導〕美國總統川普打算對半導體徵收全面關稅,在業界引發廣泛關注,華府科技智庫「資訊科技和創新基金會」(ITIF)負責全球創新政策的副總裁埃澤爾(Stephen Ezell )近日在基金會網站發文指出,對台灣晶片徵100%關稅,不僅無法使台灣半導體廠商遷往美國,反讓美國產業因成本攀升而外移。此外,埃澤爾還認為,川普其實不需要實施關稅,因為美國已是最具吸引力的半導體製造地之一。
埃澤爾指出,川普認為將台灣製晶片關稅提高至100%,台灣半導體廠傷便會為了避稅而遷往美國。但他認為若美國對印度、日本等國家的晶片徵收較低關稅,台灣半導體業者可能會選擇將工廠遷往這些國家,而非一定遷往美國,美國公司也可能轉而向其他外國公司採購半導體。
埃澤爾也提到,根據估算,若台灣半導體製造遭遇重大干擾,無論是源自於地震、軍事衝突,或是川普擬徵收的關稅,都可能致使美國邏輯晶片價格上漲高達59%。鑑於晶片對眾多產品至關重要,川普擬議提高關稅將迅速推高美國日用品價格。使用台灣晶片的美國公司也將面臨成本提升,除非將生產轉移至美國境外以規避關稅,而對於依賴台灣半導體的美國公司而言,轉移生產至境外實則是一種理性的經濟選擇。
除經濟損失,埃澤爾認為,期望由外國公司或美國進口商承擔關稅上漲成本,而非美國消費者,這種想法並不切實際。回顧2021年美中貿易戰,經濟學家評估發現,美國消費者承受了進口商品價格的上漲,且貿易戰降低了美國和中國的整體實際收入。此外,2019年10月的一項研究表明,從中國進口產品的關稅大部分轉嫁給了美國進口商。
埃澤爾指出,對台灣半導體徵收關稅,在短期內對提振美國半導體製造業作用有限,即便在理想情況下,其影響也需數年才會顯現,畢竟沒有半導體製造商會輕易關閉一座價值數十億美元的晶圓廠並遷至美國,或在美國建造替代工廠。半導體製造是極為複雜且昂貴的工程,最先進的半導體廠造價超過300億美元,製造商在投資前會仔細評估多達500項因素,包括人才、稅務、貿易及科技政策,以及法規、環境及勞動力市場條件,關稅並非選址的主要考量。
埃澤爾進一步指出,若川普大幅提高ICT產品的晶片成本,極有可能損害所有依賴晶片的美國製造商,甚至可能促使這些產業進一步外移,而非回歸美國。2019年的一項研究顯示,承受更高關稅的美國製造業通常會喪失就業機會,進口保護的益處常被更高成本及報復性關稅抵銷。
埃澤爾直言,川普對台灣半導體徵收關稅將適得其反,削弱美國科技業競爭力並加速產業外移。他還強調,川普其實根本不需要祭出關稅舉措,美國早已是全球最具吸引力的半導體製造地之一。川普在首次總統任內,就已成功說服台積電在美大量投資。台積電計畫投資650億美元在亞利桑那州建造3座最先進的晶圓廠,與此同時,14家台灣半導體供應鏈企業也跟隨台積電腳步而赴美設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