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劉忠勇/綜合23日電 2025-01-24 01:35 ET
基金經理人指出,投資願意在幾乎不求風險溢酬的情況下持有美股。(路透)
美國股市相對於美國公債的價位已漲到網際網路泡沬(又稱dot-com泡沫、達康泡沫)以來最膨風水準,不少
投資人對於大型科技股在內股價對接下來走勢愈來愈感到不安。
美股周四再創下歷史新高,彭博數據顯示,史坦普500指數所謂「預估獲利
殖利率」(forward earnings yield)──即預期獲利除以股價的比率──已降至3.9%。同時,美國公債賣壓推升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至4.65%。
這表示兩者之間的差距,即所謂的「股票風險溢酬」(equity risk premium)──投資人因持有股票風險所要求的額外溢酬──已降至負值,並達到2002年網路泡沫破滅時的水準。
資產管理公司GMO資產布局共同負責人Ben Inker說:「投資人等於是在說:我想持有這些主導走勢的科技股,且願意在幾乎不要求風險溢酬的情況下這麼做。我認為這種心態已經瘋狂。」
分析師表示,業內形容美股價位之高已成為「所有泡沫之首」,理由是基金經理人爭相布局美國經濟和企業獲利成長的強勁表現,很多投資人也不敢冒險將「科技七雄」排除在投資組合之外。
傳統上建構的股票風險溢酬,有時也會稱為「
聯準會模型」(Fed model),因為葛林斯班在擔任聯準會(Fed)主席期間曾多次指涉這一概念。
不過,這個模型也不乏批評者。AQR基金公司的創辦人Cliff Asness在2003年一篇論文中,批評公債殖利率根本是「無關」的指標,並指出股票風險溢酬並不能預測股票回報。
目前,有些分析師採用一種不同的股票風險溢酬計算方法,是將股票的獲利殖利率和經通膨調整後的美國公債殖利率來比較。BCA Research資深分析師Miroslav Aradski表示,從此方式計算,股票風險溢酬也「處於自網際網路泡沫時期以來最低水準」,但尚未進入負值區間。
Aradski說,股票風險溢酬還可能低估了股票的膨風程度,因為這種計算方式隱含假設了獲利殖利率足以代表未來股票的實際總回報。
有些市場觀察人士採用了完全不同的衡量標準。知名紐約大學史騰商學院財金系教授亞斯華斯.達摩德仁(Aswath Damodaran)便強烈批評Fed模型。他表示,計算股票風險溢酬的正確方式,應該以現金流和現金支付比率的預期作為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