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林韋彤、潘昱僑報導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局部消融技術正成為攝護腺癌治療的新趨勢
攝護腺癌是台灣男性最常見的癌症之一,隨著人口老化,發病率持續攀升,每年有超過7000名男性確診,這對個人及社會健康構成了重大的威脅。如何在治療癌症的同時保留患者的生活品質,已成為醫界關注的重點。
在癌症控制與生活品質間找到最佳平衡 局部治療成早期患者優先選擇
亞洲泌尿科醫學會侯任理事長馮思中教授指出,隨著台灣社會的高齡化,攝護腺癌的發病率正在逐年增加,尤其是在高齡人口中更為顯著。他表示:「攝護腺癌的發生率不斷攀升,每年約有7000多例新診斷個案,這讓我們在治療上面臨更大的挑戰。」
馮理事長強調,治療攝護腺癌需要在癌症控制與患者生活品質之間取得平衡。他解釋道:「攝護腺癌是一個特殊的癌症,因其治療會直接影響到患者的性功能和排尿功能。對於早期發現且擴散範圍不大的患者,可以考慮局部治療,這樣既能控制癌症,又能保留性神經同時不破壞尿道。」他補充說,隨著患者對生活品質的期望逐漸提高,對新技術的接受度也在增加。「許多患者在治療癌症時,更加關注能否保留生活品質,尤其是在性功能和排尿功能方面。如果能早期發現癌症並進行局部消融治療,這樣的技術選擇無疑更受到患者歡迎。」
核磁共振與超音波影像融合切片 提升攝護腺癌早期診斷精準度
臺大醫院泌尿部主任闕士傑進一步介紹了目前攝護腺癌早期篩檢的新技術與臨床進展。他指出:「傳統的PSA(攝護腺特異抗原)檢查雖然是目前常見的篩檢方法,但可能引發過度治療的風險。隨著科技進步,現在有更精確的檢驗方式,如游離型PSA的百分比檢測和攝護腺健康指數測試,可以更準確地判斷患者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進而避免不必要的緊張和治療介入。」
闕主任特別強調了核磁共振與超音波影像融合切片技術在攝護腺癌的早期診斷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他解釋道:「核磁共振可以在早期偵測到可能存在的癌症病灶,結合超音波技術進行影像融合切片檢查,不僅能提高診斷的準確性,還能避免過度治療可能帶來的損傷。」
▲臺大醫院泌尿部主任 闕士傑教授(左一)、美國杜克大學Cary Robertson教授(中) 、亞洲泌尿科醫學會侯任理事長 馮思中教授(右一)
攝護腺癌的局部治療方式趨勢 醫病溝通與長期追蹤是關鍵
在治療方面,闕主任表示:「攝護腺癌的局部治療方式,是避開沒有病灶的攝護腺,幫助病人短期甚至長期去維持比較好的生活品質,維持較好的男性勃起功能。治療攝護腺癌可以開刀、放射治療及無創標靶消融技術,所謂無創標靶消融技術就是以熱能,以高聚焦超音波精準投射在惡性腫瘤,將惡性腫瘤燒灼掉。」
此外,闕主任表示:「各式的攝護腺癌的局部治療方式,仍有賴於術後的積極追蹤。患者在接受治療後,需要定期進行抽血、核磁共振檢查,並在必要時進行切片,以確保癌症沒有復發或在其他部位出現新的病灶。此外,加強醫病之間的溝通也是推廣局部治療的基礎,患者和家屬需要了解這項技術的特點及術後長期追蹤的重要性,才能確保治療效果的持續性和穩定性。」
研究數據證實 局部消融技術成為攝護腺癌治療新趨勢
來自美國杜克大學、攝護腺癌治療領域的國際專家Cary Robertson教授表示:「局部消融技術(又稱海神刀)是一種利用高強度聚焦超音波的治療方式,能在不動刀的情況下,精準地消融癌細胞。與傳統攝護腺根除手術相比,這項技術能顯著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保留80-90%的勃起功能和98%的排尿控制功能。」
Robertson教授還引用了2024年美國泌尿科醫學會上的研究數據,這些來自歐洲超過3000名患者的研究顯示,局部消融技術與攝護腺全切除手術的癌症控制效果相當,但在保留排尿功能和勃起功能方面,局部治療的效果更佳。他進一步指出:「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局部消融技術正成為攝護腺癌治療的新趨勢。這項技術不僅能有效控制癌症,還能幫助患者在治療後保有更好的排尿功能及勃起功能表現,對於早期診斷的患者來說,是一項相當有吸引力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