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友望 發達集團副總裁
-
來源:品味生活
發佈於 2024-11-16 07:12
讀《背影》為何對經典理解還停留在少年時代?背影的「生命」意義--3
讀《背影》為何對經典理解還停留在少年時代?背影的「生命」意義--3
這是利用反語對當時的自己的認知,做了一個深刻的反思,大家如果細讀文本,一定會發現其實整篇《背影》中有兩個「我」,一個是當時的我,還有一個我,其實是一個幾年以後的我,也就是寫這篇文章時候的「我」,文章寫的時候和故事發生的時間,其實是兩個不同的時間段,也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心境,一個年紀輕輕,一個已經是成為人父!
除了這兩處明顯的懺悔表達,其實還有一處是比較隱晦的,就是在結尾的部分,有這樣一句描寫:但最近兩年的不見,他終於忘卻我的不好,只惦記著我,惦記著我的兒子。一句「他終於忘卻我的不好」,這是作者首先已經意識到曾經自己的「不好」,而後是對父親的忘卻感到一種欣慰。同時還引出一個重要人物,就是作者的兒子,與其說是人物角色,不如說是一個文學符號,但這個符合出現在結尾,可以說是作者一個神來之筆。
文學作品的閱讀,我們要有一種對文本結構洞察縝密的態度,優秀的作家總會有意或無意的通過文本結構,傳達一種潛在的美學內涵和意義,從結尾出現的作者兒子,我們再返回到作品的開始,作者開篇首先寫的是祖母的去世,整個文本描述的情節中其實是有四個人,祖母和重孫,父親和兒子。
大家可以再通過整體感知的方法理解這一幅完整的「文學畫卷」。四代家人,加上一個父子情深的故事,從開篇祖母的去世,到結尾的重孫子的新生,這就是一副完整的具有傳統文化家庭,那種生命之水流淌不息,不斷傳遞的故事畫卷。
這樣對文本的深度挖掘,便是突破文本的表層語意,發現文本深層的潛意蘊,這種深度的意義發掘,更多的是需要一種美學意義上的闡釋,同是還需要我們透過文化層面對文本做整體的感知理解,這顯然不能對當時少年時期的讀者有這樣的閱讀要求,但對於我們成年人,就需要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原來的認知層面,而要我們作為成人讀者,透過表層向深層意蘊的文學意義去突破和發現,來完成一種文學意義上的審美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