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790323 放長假2轉待命
來源:品味生活   發佈於 2010-09-30 20:47

當太陽能已成為太陽餅之後?

《主筆室》當太陽能已成為太陽餅之後?
精實新聞 2010-09-30 19:30:24 記者 萬惠雯 報導
金融海嘯過後,台灣、大陸兩地的生產製造能力和成本優勢,快速取代歐洲太陽能廠商的生產地位,而在今年下半年後,日圓狂升,日本的太陽能電池生產也委外往兩岸移動,台灣產業舉凡半導體大廠、面板大廠、電子製造代工廠甚至傳產族群也全面搶進太陽能產業,尤其台灣又以太陽能電池的生產投資最為密集,友達董事長李焜耀在日前對中科太陽能廠的投資計劃釋出時即表示,「太陽能的產量要贏過太陽餅」,一方面妙喻太陽能產能大戰將開打,但一方面,將太陽能與太陽餅放在一起比較,似乎也顯示太陽能產業的技術門檻,感覺也降低了不少。
多方搶入各有優勢
台灣在半導體、TFT的產業地位,以及電子製造的成本優勢,造就各方人馬對於自己在太陽能市場必然可分一杯羹都顯得信心滿滿,以目前國內跨入太陽能產業的背景來看,除了晶圓雙雄、面板廠相繼投入外,電子生產廠英業達、光寶科也跨入投資,光碟片族群中環、國碩、錸德也幾乎全面進攻太陽能。
而在傳統產業,也不乏積極進攻者,老字號的台塑集團對太陽能產業則不放棄機會,電線電纜大廠華新也搶進下游太陽能系統的商機,連建商遠雄都也參一腳,與OA辦公室用具廠商震旦行合組太陽能電池廠。
而所謂本身即是以做太陽能出身的正規軍,恐也無法抵擋大廠搶進下的洪流而全身而退,除了茂迪已請來台積電入股外,近期外傳陸資有意併購益通,在電子大廠的大軍壓陣下,正規軍地位不保,未來是否還有擁有其獨立性,或者在整合的潮流中被大廠吸收產能,則仍待觀察。
標準產品資本密集競賽
在2006-2007年國內太陽能市場「股王」紛紛誕生後,兩岸太陽能電池開始競相擴產,僅管仍因缺料,場供不應求,但當時即有人預言,太陽能將成為如DRAM般的標準型產品,僅管廠商反駁太陽能產業的技術門檻存在,但事隔不到五年後,太陽能產業似乎真的已走向Commodity型的商品,走向大量生產的開端。
而標準型的產品,為了要在單位生產成本上勝出,設備投資即是可觀的負擔,一次建廠導入生產線、機台即是一筆可觀支出,而在3-5年後,可能整條生產線的產出效率已過時,要導入下一輪的設備,又是一個階段的籌募資金、擴產競爭,因此太陽能產業儼然己形成資本密集的資金競賽。
大者恆大 利基市場各有人愛
太陽能市場多方搶進的事實已存在,沒人敢拍胸脯保證「不擔心供過於求」的問題,故今年不少廠商快速立下「大擴產」的策略,即瞄準未來建置好優勢產能條件後,無論對上游料源商與設備商端都有議價優勢,市場一旦風吹草動,大廠成本低、價格稍降,立刻逼退小廠,沒本錢可繼續玩下去。
後進的太陽能電池廠若已在規模、資金都無本錢與大廠力搏,則恐要考慮避開殺戮市場的競爭,轉往利基型的市場發展,擁技術者轉往超高效率的太陽能電池,或次世代、客製化型的太陽能電池發展,雖然市場較小或仍未成熟,但也可視為較佳出路。
眾所期盼 市電平價
當然,如此多的大廠搶進,並非著眼於眼前的市況火熱,尤其是在明年太陽能市場的成長幅度因政策調降補助的因素,充滿不確定性的狀況下,大家看準的,都是當太陽能發電成本降低至能與石油、燃煤等傳統發電成本競爭,也就是Grid Parity的境界時,所將引爆的商機。
在Grid Parity之前,太陽能市場要倚賴的仍是政策補助,由於太陽能的發電成本仍高,在補助政策以及電價買回的激勵,有利可圖下,仍可望吸引投資人安裝太陽能系統。
隨著太陽能每瓦發電成本隨著廠商規模經濟的放大下,而持續向下減少,且石油和煤碳反而隨著其資源愈來愈稀少,發電成本持續向上,故業者預計,至2012-2013年時,即會有部份的國家可先達到Grid Parity,2020年後Grid Parity將普遍來臨,屆時可觀的市場需求將引爆,但在預期心態提前發酵下,太陽能產業高峰將真的能落在Grid Parity之後嗎?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