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7 05:30
內政部擬推動的使用權住宅傳開出逾6%收益率來吸引壽險資金,但籌措社宅基金捨棄較低的借款利率、卻去負擔較高的發債成本,引發議論。(資料照)
政府積極引導壽險資金投入公建,喊出「兆元投資國家發展方案」目標,政策雖給了大方向、壽險業最在乎的是穩定收益與充分案源,而這不只是國發會、金管會帶頭衝,更涉及跨部會協調,若舊思維不打破、行政法規障礙難打通,期待壽險資金入公建恐礙難照辦。
近10年來壽險業資產總額大增逾16兆、幾乎翻了1倍,可運用資金投資海外占比從5成大增至7成,高達22兆大買美債等海外資產;而「推力」是壽險業因應接軌IFRS17及ICS,拚命發行新保單吸金,「拉力」則是台幣資產案源少、收益率低,只能跨海投資。
如何引導壽險資金回台,關鍵還是必須先有符合的投資標的,公建資產證券化是較可行方案,而為了避免政府出售公共資產等質疑,可採受益憑證等方式;另因壽險業負債面的保單具備長年期特性,也得符合其資產負債匹配等問題。
壽險業目前幾無不動產以外的公建投資,不僅欠缺風險評估、興建及營運等經驗,且公建興建期間難控,保價、保量等調整機制皆無,也是壽險業躊躇主因;畢竟壽險資金來自保戶、政府一呼很難百諾。
公建證券化早推動了10幾年,少數案例僅北市府2007年將4筆信義區土地的地上權租金收益證券化(新光三越承租),標的物是最不複雜的土地。
而各地的捷運建設都得靠政府補貼、計畫自償性低,就算運量最大的北捷,本業也是虧損連連,更別說「錢坑級」的高鐵延伸計畫,選來選去大概僅剩第三航站等少數標的,但目前工程發包單位都採編列預算,沒打算讓壽險資金參與;另內政部擬推動的使用權住宅傳開出逾6%收益率來吸引壽險資金,但籌措社宅基金捨棄較低的借款利率、卻去負擔較高的發債成本,是不是怪怪的阿?(高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