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發達集團執行長
來源:品味生活   發佈於 2010-09-28 13:19

只愛吃冰飲 從頭到腳,毛病通通來

本帖最後由 B 於 10-09-28 14:13 編輯
只愛吃冰飲 從頭到腳,毛病通通來
文/丁彥伶
常春月刊 328期
走在炎炎日頭下,汗就像是泉水一般湧出,相信任誰都會想來上一杯冰涼飲料暢飲一番,
不過大口暢飲的快感之後,恐怕頭痛就會隨之而來,
且連肩頸痠痛、經痛,都逃不過。
很多人夏天的時候,
水要喝冰過的、點心要吃剉冰或是冰淇淋、
果汁也要冰砂,連喝個咖啡也要加上冰塊的冰咖啡,
雖然心裡也知道有「吃冰有害健康」這一說,
但還是忍不住想要吃冰解熱的欲望。
台北慈濟醫院中醫科主任田莒昌表示,
很多人常會以為中醫觀念古老且不科學,
或是舉出反證「外國人吃冰當家常便飯,還有冷湯料理,也沒吃出毛病」,
其實這是個人體質的問題,每個人對冰的耐受力不同,
事實上據他臨床所見,因為痛經而就診的患者之中,
血瘀型痛經患者,十之八九,都和吃冰有關。
什麼都要冰的,當心變成凍凍腦
中醫建議少吃冰並非沒科學概念,事實上之前就有做過一個研究,
請自願者喝冰水,喝完馬上做胃鏡,
從鏡頭下就發現食道及胃壁黏膜都是蒼白的色澤,這就是缺血的現象。
當黏膜缺血時會造成兩種傷害,
一是很容易受各種病毒或是細菌的感染,
而食道及胃腸則是人體接收食物時的第一道防禦,因此要特別小心;
第二則是黏膜容易出現微水腫,而這就是中醫所謂「脾濕」的現象。
貪吃冷飲容易生濕,有些人會經常腹瀉,有些人則是胸悶、胃口變差,
而內濕盛而形成外濕,就可能出現像是風濕痠痛的症狀。
除了腸胃功能不好之外,冰品也會直接影響各個器官,
像是女性子宮就很容易受影響,除了白帶會變多外,
還會形成子宮血瘀,而且會引發痛經。
其實,不只是中醫師認為一口灌冷飲或是猛吃剉冰不好,
西醫也認同這個觀念,嘉義長庚醫院復健科主任許宏志表示,
國外有一種頭痛名稱叫「凍凍腦(brainfreeze)」,
或稱為「冰淇淋頭痛(ice cream headache)」,
其實就是指快速大量喝冰水、吃冰所引起的。
肩頸酸痛吃冰害的
許宏志也認為冰品會影響痠痛症是有科學根據的,
因為冰水順著食道而下,經過附近的肌肉及週邊組織,
都會從正常體溫變冷,進而影響局部的血流,
減少的血液循環無法帶走累積的組織廢物,
因此造成附近軟組織的疼痛。
如果從台灣女性熱衷按摩、SPA來看,時間再長、技術再好的按摩,
都無法化解全身的痠痛,其實也都和愛喝冰水、愛吃冰有關。
和吃冰最有關係的痠痛,
包括頸部、肩膀,許宏志說,喜歡吃冰的女性不妨自我評估一下,
痠痛是不是常常從肩頸痛到肩胛骨附近的「膏肓」點?
另外,還有胸前鎖骨內側的前鋸肌、中鋸肌等,因此做SPA被按壓到前胸時,常會有痠脹感,
還有現在愈來愈常見的筋肌膜疼痛症候群,這些症狀都和吃冰脫不了關係。
5招不怕吃冰傷健康
1 冰先含口中再吞下
許宏志建議,
吃冰的時候,先把吃下的冰含在口中,別急著吞下去,
等到冰溶化後再慢慢吞入。
2 含冰位置靠近嘴唇
許宏志說,吃冰會引起頭痛,
主要是因為口咽接近腦部和頭部的神經節,
因此可能引起鼻內神經節刺激,引起局部血管水腫而造成肌肉的緊繃,
或是因為刺激到顎咽部附近的三叉神經,而引起像是偏頭痛般的抽痛,
嚴重者甚至會引起眩暈。
所以含冰的位置要在口腔較前面的地方,就是接近嘴唇的那一邊,
而不要含在口腔中間及後面的上顎,也就是靠近喉嚨的地方,
這樣可以避免冰直接刺激上顎上方的蝶神經節和附近的三叉神經,
而引發疼痛了。
3 吃冰不如吃冰紅豆湯
愛吃冰的人不妨把水果或是將加在剉冰上的紅豆、綠豆、蜜豆等材料冰在冰箱,
吃冰涼的水果或是紅豆湯、綠豆湯,而不要直接吃冰,
同樣可以達到清涼解暑的功效,也不會太冰。
4 先吃料再吃冰
如果真的很喜歡吃剉冰,
最好也是先吃料,冰等化掉一些再吃,也可以降低傷害。
5 中午時間吃冰
田莒昌表示,
在高溫下不吃冰確實很難,
建議吃冰的時間可選擇中午陽氣最盛的時候,因陽氣盛時吃冰的傷害最小。
這些時候不要吃冰
即使已經有上述的5個招式,讓大家可以比較安心的吃冰,
但是有些情況下,還是不要吃冰來得好。
1 月經前後1週
女性不管有沒有痛經,田莒昌建議月經前後1週,最好不要吃冰。
2 空腹的時候
很多人早上一起來就喝冰涼的精力湯,以為可以清腸很健康。
田莒昌提醒,
因為精力湯材料多是生冷的蔬果,有加冰或是沒加冰,空腹喝都不好。
3 用完餐的時候
飯後胃部正需要大量的血流來消化食物,因此飯後不宜馬上吃冰,
最好飯後半小時再吃。
4 吃火鍋的時候
商業廣告讓全民以為冰飲是火鍋最佳「涼伴」,其實腸胃忽冷忽熱傷害很大,
所以,吃火鍋的時候,還是不要吃冰比較好,
要吃就等吃完火鍋後半小時再吃。
5 身體很熱的時候
身體很熱時吃冰,會讓身體組織急凍,
不只引起痠痛、腸胃不適,也可能引起冠狀動脈暫時性痙攣,
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甚至可能因此發病。
6 呼吸道不適的時候
有氣喘、咳嗽等呼吸道不適的時候,吃冰會更加刺激,讓症狀更嚴重。
===================================================
年過 30 小心退化性關節炎可多吃豬耳、蹄筋補充膠質
Now news :2010/09/27
文/李孟華
人只要一過30歲,退化性關節炎可能就已悄悄上身,
這是由於關節軟骨會逐漸失去彈性,厚度也越磨越薄,當它不足以吸收關節活動所發生的震動時,就像腳踏車的齒輪生鏽,再怎麼用力地蹬也跑不快。
因此,
專家提醒,平常就要注意骨骼關節的保健與照護,才能避免日後關節疼痛與行動不便的困擾。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骨科主治醫師許晉榮指出,
根據統計,65歲以上的婦女,半數會有退化性關節,
它如果發生在脊椎部位,可能引起骨頭的不良增生,透過X光片可看到突出物,也就是俗稱的「骨刺」 ,
一旦影響到附近的神經,就會引起腿部痠、麻、脹、痛等症狀;
若發生在膝關節,則可能影響生活起居。
至於造成退化性關節炎的原因,
除了年齡遞增,導致關節軟骨磨損外,
長期從事粗重工作、肥胖、姿勢不良和過度使用,
加上因外力引起的軟骨、韌帶的損傷,
都會加速關節的磨損與退化,
其他如痛風、僵直性脊椎炎等病變或遺傳因子,也是讓關節提早報銷的主因。
許晉榮說,正確的保健觀念可以讓人遠離生活中的骨骼病痛,
首先是維持良好及正確的姿勢,
包括儘量少搬重物、少彎腰取物,如果要提重物,可使用大關節做支撐,
且運用上臂及上半身的整體力量,保持背部直立,
做家事選擇長柄掃把或吸塵器,且避免長期有蹲、跪的姿勢,
若非必要,則不要穿高跟鞋,減輕對膝蓋的壓迫。
其次是保持理想的體重,
因為走路時,膝關節需承受全身1.5倍體重的負擔,
下樓梯更增加到5~6倍的重量,
所以有效的控制體重,是減少關節磨損的重要關鍵。
另外,持續地運動,既可以強化心肺功能,增加肌力,也能促使關節保持彈性,
但要注意運動前的暖身及穿戴護膝,若運動後感到關節痠痛,
則要立即休息或減少運動次數,可給予熱敷或按摩。
至於在飲食方面,
台大醫院營養師陳佩蓉則建議,平常可多吃富含膠質、軟骨素的食物,有利於關節軟骨修復,
例如豬耳、蹄筋、貝類、木耳、海帶等。
並多選食富含鈣質的食物,包括牛奶、優酪乳、小魚乾、豆製品、莧菜、芥蘭、芝麻、杏仁等,
且應減少含咖啡因及含磷量偏高的飲料及食物,
如咖啡、可樂、火腿、速食麵等。多攝取充足的維生素C,也有利合成膠質。
在藥物方面,
許晉榮表示,健康的關節需要有足夠的膠原蛋白成分來形成關節軟骨,使關節活動能夠充分潤滑
,而屬於藥物級的硫酸鹽葡萄糖胺,則可促進體內蛋白多糖以及膠原蛋白製造,
補充關節滑液,經臨床證實,它可達到修補軟骨組織,減緩發炎疼痛症狀。
目前歐洲與北美有人主張平日服用葡萄糖胺跟軟骨膠,有助於預防退化性關節炎。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