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客 發達集團處長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24-07-11 11:41

當台積電站上1000元 李鎮宇:台灣沒有荷蘭病,但很多人得了「虎蘭病」!

2024/07/09
文|李鎮宇 台新金控首席經濟學家

那天看到自己的臉書回顧,大概就是十年前的這時候,我受邀去一個餐會,餐會上有一個科技大老(現今依然活躍),在餐會時很不以為然的批判,他認為14奈米的半導體微縮已經夠了,台積電等無止盡的微縮競賽根本毫無意義。類似的說法其實也出現在最近的評論中,很多人會開始質疑,全世界是不是真的需要那麼多的智能運算?需不需要那麼多的AI?這讓我想起一個古老的笑話。

如果福特在發明汽車之前,跑去市場做調研,去問問他的客戶想要什麼樣的產品,他大概不會發明汽車。因為所有的客戶都只會希望擁有一匹跑得更快的馬。科技產業的本質不是需求創造供給,而是「供給創造需求」。真正客戶想要的產品,要問世之後客戶才會知道。這也是科技管理會跟一般企業管理邏輯相異的地方。

台積電近期股價站上1000元,市值也接近一兆美元,以台灣的經濟量體,能夠孕育出這樣國際級的公司,既是台積電的功勞,全民的榮耀,也是政府的成就。然而,也因為台積電是全球關注的企業,占台股的總市值接近1/3,所以給予外界一家獨大,台灣只有台積電一家公司的威脅感,但其實這是一種錯覺。

再退一萬步想,回顧一下AI崛起之前,台灣媒體還在呼籲,台灣缺乏世界級的公司,缺乏國際級的經營者。回頭不斷羨慕韓國有三星,中國有阿里巴巴、騰訊。現在台積電崛起,怎麼突然就華麗轉身,變成高聲疾呼台積電一家獨大,台灣一定得了荷蘭病,對台灣經濟發展是壞事?

若是從GDP貢獻度來看,會更公允一點。2022年台積電產值占台灣GDP比重約為8%,相較於三星集團營收占韓國GDP比重高達22.4%(韓國媒體揭露),如果台灣有所謂的荷蘭病的話,那韓國恐怕病得更重。

再從經濟結構來看,台灣經濟主體超過9成是中小企業(2022年中小企業家數超過163萬家,佔全體企業98%),占總體銷售額的比重超過5成,就業人數8成,是相當穩定的經濟結構,台灣經濟根本沒有荷蘭病的問題,而是台灣很多人得了「虎蘭病」。

而從產業外溢效果(Spillover effect)來看,台積電的晶片並非終端產品,延伸出的上中下游產業,從化工材料、IC設計、封裝測試、終端消費,甚至營造、金融也都被帶動,外溢效果從製造業到服務業都有,所以我們也看到各個產業的附加價值率持續向上成長。其他各行各業的生產力不但沒有下滑的疑慮,反而有機會因為身處在AI產業的核心地帶,各行各業更有可能提早引入AI,讓生產力持續提升。

台積電股價站上1000元當然是一個劃時代的成就,但也可能只是另外一個成就的起點。賴總統說要打造台灣成為經濟的日不落國,最大最可靠的做法當然是倚仗台積電這艘產業航母,繼續延伸強化我們從半導體,到AI供應鏈的優勢,並且鼓勵百工百業引進AI到製造流程中,讓產業AI化,最後方能讓AI產業化,打造台灣新的產業競爭力。至於台灣有沒有得荷蘭病?還是不要信口評論的好。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