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對身體好! 的故事
對現況不滿卻難跳出舒適圈?改不了壞習慣?如何克服自我破壞、衝動行為© 由 遠見雜誌 提供
「在我們的一生當中,會對你造成最大阻礙的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擁有新生活的代價,就是你將失去舊的生活。乍看像是一段多餘的廢話,但事實上,那常是人們沒辦法改變的原因。
要跳脫舒適圈需要承擔的心理壓力和代價太大,所以多數人即使對現狀有諸多不耐,卻寧願選擇站在原地抱怨取暖,把這一切當作是命運的擺弄,把這些問題都塑造成是時不我予的哀愁。
只要往內心深掘就會明白你所要征服的高山永遠就只有自己,問題一直在內從不在外,我們害怕被自己戳破,所以會盡可能避開處理深層的內在課題。當你真心想要改變自己,自我破壞是必須的,請相信那些注定要進入你的新生活的人,會在下一段生命中與你相遇。
什麼是自我破壞?
自我破壞指的是,你擁有兩種互相衝突的欲望。一種是有意識的,一種是無意識的。你明明知道自己是多麼渴望推動生活往更好的地方邁去,卻依然出於某種原因而裹足不前。
每當生活中遇到巨大、持續,而且還無法克服的問題時—尤其是當解決的方法看起來是如此簡單、如此容易,卻又如此難以堅持—其實巨大的並非自己所遇到的問題,而是自身的執著。
雖然聽起來教人難以置信,但是本質上,人們其實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
人類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如此。顯而易見地,人類的天性是極端的自私自利,不計後果。只要心裡覺得非做不可,人們就幾乎都能夠突破生而為人的框架,完成自己的目的,就算有人會因此而受傷、就算會引發戰爭、就算會讓未來陷入危機。明白這一點之後,你就會意識到,如果自己在生活中保留了一些東西,那麼背後必然有其原因。唯一的問題是,為什麼要這麼做?
想變有錢,卻無法激勵自己開創新事業
有些人不明白,明明自己一心想要變得更有錢,卻似乎怎麼也沒辦法激勵自己開創一個新的事業。他們或許是沒有意識到,在自己的潛意識中藏著一個信念,那就是富貴之人不是自我中心,就是人人討厭。又或許他們其實並不是真心想要成為超級富豪。
可能這不過是一種掩飾,他們真正想要的是安全感跟「自己已經搞定一切」的感覺。又或者他們真正的願望是自己的藝術創作獲得認可,而由於這件事情感覺不太可能會發生,才會退而求其次,追求一個次一階的夢想,而這個夢想其實根本無法激勵他們前進。
有些人嘴裡說只要能成功,自己願意不惜一切代價。然而,他們又不願意付出為了達成這一目標所需要的大量工作時間。這或許是因為在某種程度上,他們明白「成功」並不會讓人獲得真正的快樂,他人也不會因此而喜歡他們。
事實上,真正會發生的往往是相反的情況。成功通常只會讓你遭受嫉妒和監督。成功人士並不如我們所想像的那樣受人愛戴。他們通常會被挑出各種毛病,因為嫉妒的人需要使用一些方法來讓他們凡人化。或許很多人真正想要的並不是「成功」,而是被愛,但他們對於成功的野心,卻直接危害到自己真正的願望。
為什麼總是會進入「錯誤」的關係?
有些人不明白,他們為什麼總是會進入「錯誤」的關係,而他們的對象所表現出的那些拒絕、傷害或不願承諾的模式,似乎有其一致性。也許他們沒有意識到自己實際上正在做的,是重現年輕時所經歷過的關係裡的發展過程,因為他們已經把愛情跟失去或拋棄連結在一起。
也許他們想要重現的是那曾經讓自己覺得無能為力的家庭關係。而由於自己已經是個成年人了,所以即便面臨跟過往同樣的處境,他們也能夠幫助那些成癮者、說謊者或沮喪破碎的人。
你必須知道的是,談到自我破壞的行為時,很容易牽涉到隨之產生的問題。
—成功會讓你變得不那麼受歡迎。
—尋找愛情會讓你變得更脆弱。
—讓自己變得不那麼有吸引力,可以保護自己。
—自我設限,讓你得以避免他人審視的目光。
—拖延能夠讓你回到舒適的狀態。
你用各種方式所表現出來的自我破壞行為,其實都是在滿足自己的某個需求—而你本身極有可能甚至沒有意識到這個需求的存在。之所以要著手處理這些自我破壞的行為,不單單是為了學習更了解自己,是明白自己所遇到的問題並不是問題,而是症狀。
你其實擺脫不了自身的心理因應機制,而且還誤以為自己已經解決了問題。
所謂的自我破壞,其實並不存在
那些你很習慣去做,而且又能推動生活前進的行為,你稱之為技能。可是一旦這些行為成為生活中的阻礙,你就會將之稱為自我破壞。技能跟自我破壞的本質其實是一樣的。
有時候,自我破壞是意外產生的。有時候,我們只是習慣了特定的生活方式,因此無法想像生活有可能變得不同。有時候,我們之所以做出某些選擇,是因為不知道如何做出更好的選擇,或者甚至不知道有其他的可能性。有時候,我們之所以滿足於自己所得到的,是因為不知道自己可以要求更多。有時候,是因為我們長久以來過著不用思考的、日復一日的生活,以至於我們以為自己不再有其他選擇。
然而在多數情況下,自我破壞其實並非出於意外。那些你無法不去做的習慣跟行為—無論它們如何破壞或限縮你的生活—都是你那聰明伶俐的潛意識所設計出來的,其目的是為了滿足那些沒有獲得滿足的需求、流離失所的情緒或是遭到忽視的欲望。
克服自我破壞的方法,並非試圖弄清楚如何控制自己的衝動。其首要之務,其實是要找出這些衝動之所以存在的原因。
自我破壞常常被誤解為我們懲罰、嘲笑或故意傷害自己的一種方式。表面上來看,似乎是如此。自我破壞就是明明一心想著要吃更健康的食物,但幾個小時後,卻發現自己竟然把車停在餐廳的得來速窗口。
自我破壞就是明明發現了一個市場缺口,並構思出一個前所未有的出色商業想法,接著卻「分了心」,忘記要去執行。自我破壞就是腦中充斥各種各樣奇怪而可怕的想法,並任由這些想法在你面對重要的生活變化或人生的里程碑時,讓你動彈不得。自我破壞就是明明知道自己的生命中有許多值得感激和為之興奮的事情,卻仍然憂心不已。
我們常常會將這類的自我破壞行為,錯誤地歸咎於欠缺智力、意志力或能力。但情況通常並非如此。我們並不是透過自我破壞來傷害自己;我們其實是想藉由自我破壞來保護自己。
(本文作者為 布莉安娜.魏斯特,原文節錄自《你就是困住自己的那座山:終結自我破壞,實現自我控制》/大田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