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望 發達集團副總裁
來源:哈拉閒聊   發佈於 2024-06-16 08:52

古代茶葉之散茶、芽茶、葉茶--2

古代茶葉之散茶、芽茶、葉茶--2
元朝時團茶、餅茶主要用作貢茶,民間一般只飲散茶和未茶。儘管元朝的茶類生產已轉入以散茶為主,由於充貢的建茶仍是龍團鳳餅,所以時人仍有以團、餅為「天下第一茶」的傳統印象。入明以後,如《餘冬序錄摘抄內外篇》所載:「國初建寧所進,必碾而揉之,壓以銀板,為大小龍團,如宋蔡君謨所貢茶例,太祖以重勞民力,罷造龍團,一照各處,采芽以進。」即是指明朝初年,建寧貢茶還一如宋制,專以來造龍團鳳餅等一類的緊壓茶,後來朱元璋認為這樣太「重勞民力」,才下令「罷造龍團」,改造芽茶以進。這一改革,從統治階級的本意來說,是通過輕搖薄賦等一些體恤民力的措施,把社會生產恢復和發展起來,以穩定新建立起來的政權。但是,在客觀上,對進一步破除團茶、餅茶的傳統束縛,促進芽茶和葉茶的蓬勃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明朝葉茶的全面發展,首先表現在各地名茶的繁多上。如前所說,宋朝散茶在江浙和沿江一帶發展很快,但文獻中提及的名茶,只有回注、雙井、顧渚等不多幾種,但明代黃一正的《事物紺珠》(1591年)中,其所輯錄的「今茶名」就有(雅州)雷鳴茶、仙人掌茶、虎丘茶、天池茶、羅茶、陽羨茶、六安茶、日鑄茶、含膏茶(邕湖)等97種之多。
《事物紺珠》,成書於萬曆初年;上述記載表明,散茶或葉茶經過明朝兩個世紀的發展以後,在中國不但形成了如此眾多的名特茶葉,而且其地域從雲南的金齒(治位今保山)、灣甸(州治在今鎮康縣北)起,向北綿延一直到今山東的萊陽,基本上各地區都形成了自己的主要茶葉產地和代表名茶,從而也奠定了我國近代茶業或茶葉文化的大致格局和風貌。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