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2929 發達集團總裁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24-05-18 10:07

AI風起雲湧!軟體人才稀缺 亞太智能機器創辦人吳柏翰談徵才困境

戴嘉芬
2024年5月18日 週六 上午9:40




台灣AI軟體新創公司—亞太智能機器在3月初完成100萬美金Pre-A輪募資,由美國一家金融機構領投,台灣的飛躍天使創投、東泰金融科技跟投。該公司去年成為輝達獨立軟體供應商策略合作夥伴,是 NVIDIA「台灣新創鏈結計畫」的成員之一。
亞太智能機器創辦人兼執行長吳柏翰日前出席一場「AI新紀元:台灣開發者展望」活動指出,硬體產業是台灣的強項,但台灣的未來一定要靠軟體來改變。他解釋,所有的硬體廠商倘若都推出類似的產品,那區別在哪?此時就要靠軟體來改變,方能呈現出差異。
軟硬體產業合作已是大勢所趨!
「軟硬體產業合作已蔚為趨勢,就像是輝達的GPU都是高價值產品,倘若沒有透過軟體去發揮對應價值,效益就很難呈現。」吳柏翰建議,台灣的軟硬體產業可在生態圈進行策略聯盟,一開始就從語言模型開始合作,例如運用 Google 開源模型「Gemma」打造出垂直化場景,應用於各種不同的專業領域,再把它放到硬體上執行,也能同步加快硬體產業成長的速度。
吳柏翰強調,這是台灣產業未來的機會,而且是台灣現在最重要的機會。「不然,我們就只是把硬體製造出來,然後賣出去而已。」

吳柏翰認為,硬體產業是台灣的強項,但台灣的未來一定要靠軟體來改變。戴嘉芬攝
亞太智能機器員工僅20位,是一家 AI 新創公司。吳柏翰說,他們也想「藉由 AI 來降低同仁50%的工作負擔,讓大家去做更重要的事。」他認為無人化等級的 AI 協作在未來5年會持續發生,而且不只是製造業,影響所及是全部的產業。
自然語言處理人才稀缺!
談到 AI 領域人才,吳柏翰提到,自己在10年前投入 AI 軟體開發時,就發現台灣這方面人才非常稀少。2017年創辦亞太智能機器,「當時也不太確定 AI 軟體產業會如何變化。」但這兩年,AI 浪潮襲捲全世界,他才發現開發語言模型的軟體工程師更是極為罕見。
此外,AI 在企業端的主要應用是「影像辨識」,這部分人才也很稀缺;而在 AI 分散式推論/運算領域的人才也明顯不足。吳柏翰強調,從源頭的銷售端,到 Pre-Sales(售前規劃顧問)、FAE應用工程師,乃至Data Scientist(資料科學家)甚至後端客服人員,整個一條龍都在缺人,AI 軟體業徵才確實已進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在這種現況下,每年各大學培養出來的社會新鮮人,是否跟得上這波翻天覆地的變化?產學落差又有多久?對此,吳柏翰認為,大學研究單位本來就要挑10~20年後會發展的東西。但在現階段,「台灣的大學普遍缺乏 NLU(Nature Language Understanding; 自然語言理解)實驗室,幾乎是沒有!」
他進一步點出,這個領域分成 NLU 與 NLP(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自然語言處理)。目前台灣各大學也許有設置「自然語言處理實驗室」,但數量非常稀少,而且也沒有「自然語言理解實驗室」。換句話說,在10幾年前,學校的研究單位根本不知道如今的資訊軟體業,缺的是自然語言理解與自然語言處理的人才。
人人都可以成為開發者!
當然,現今社會流行斜槓,軟體人才不一定要 IT 相關科系畢業。吳柏翰舉例,以前 AI 社群幾乎都只有工程師關注,現在開始有法律、人資、會計人員也來聆聽相關課程,他們聽完之後,有些人還能自己做語言模型,設計出相關應用,再回饋到原本企業中。
他提到,如今 AI 趨勢已達到「人人都可以成為開發者!」每個人都可以透過自然語言的方式跟電腦溝通。多年前,AlphaGo人工智慧圍棋軟體也曾引發一波 AI 狂潮,但那時大多數人不會下圍棋,只能在一旁看熱鬧、無法參與。
在 OpenAI 推出 ChatGPT 之後,人們跟 AI 溝通的方式有了極大轉變。「大家會自動修正問題的問法,一開始你問 ChatGPT 一個問題,它的回答有點奇怪,於是你重新修正了問法,就得到想要的答案。」這說明人類跟電腦互動的行為正在改變,每個人都能透過自然語言跟電腦溝通;吳柏翰說,這是他從事機器學習10多年職涯最感動的一件事。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