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友望 發達集團副總裁
來源:勵志成長   發佈於 2024-04-14 08:51

盡善盡美--

盡善盡美----
孔子是魯國人,他35歲那年,魯國發生了內亂,孔子帶著子路、子由等幾個弟子,來到了齊國。齊國的國君和大夫都知道孔子的大名。設宴盛情地招,很尊敬他,並且請他欣賞宮廷中音樂。
有一天,齊國的樂人為孔子演奏《韶》的樂曲。孔子聽得非常入迷,認為它的音調十分動聽,表達的意思也很精湛,因此他一連幾天,都沉浸在《韶》的樂律中,甚至吃肉時都不知肉味。又過了些日子,齊王又請孔子欣賞《武》的樂曲,孔子聽了,也覺得它的音調很動聽,但卻感到它表達的意思不夠理想。
子路,有一天問孔子:“老師,你認為《韶》和《武》的樂曲哪一個好?”孔子不假思索地回答說:“當然是《韶》這部樂曲好。它的曲調好,意境好,可以說是盡善盡美的了。至於《武》這部樂曲,雖然它的曲調也不錯,但意境卻差一些。”
〈韶〉樂相傳是古代虞舜時的樂曲名稱,以簫為主樂器,舞者手執長簫,在幽悠清柔的簫音裡,緩緩起舞。堯禪讓天下于舜,他們以禮、以讓治國,表現在音樂上是雍容大度、一片祥和;孔子認為上古時虞舜時所制定的〈韶〉樂「盡美」又「盡善」。周武王雖然也是以仁德致天下,但是以武力一統天下,在音樂的表現上,難免有殺伐之聲,所以孔子稱周武王時所制定的〈武〉樂「盡美」不「盡善」。意思是說:〈韶〉樂的音調極為優美,內容又能感動人心,但在意境上卻略遜一籌。
孔子會有這樣的看法,其實與他的政治主張有關,虞舜時代比較近孔子所嚮往的仁義之境,周武王雖亦為明主,但畢竟是以武力推翻紂王而取得政權,違背孔子的理念,也間接影響孔子對當代音樂的評價。
「盡美」和「盡善」,原來是指音樂的形式優美,內容完善,後來「盡善盡美」這句成語演變用來形容事物的完善美滿已達極限,有時也作「盡美盡善」。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