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 發達集團副總裁
來源:健康養身   發佈於 2024-03-28 15:05

醫:米酵菌酸恐短時間致死 避免重複加熱米、麵食

曾以寧 的故事
 • 2 小時 • 已讀取 1 分鐘




醫:米酵菌酸恐短時間致死 避免重複加熱米、麵食© 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曾以寧台北28日電)台北市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通報累計14例、其中2死,衛福部初步認為米酵菌酸可能性高。醫師指出,米酵菌酸有逾3成機率會在短時間內致死,建議避免食用重複加熱的米或麵食。

台北市信義區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多人就醫,目前已造成2人死亡。衛生福利部長薛瑞元今天說,初步朝內生性或外來添加的毒素方向討論,若是內生性毒素,較高機率是「米酵菌酸」。

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建璋在臉書發文說明,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和仙人掌細菌的腸毒素(cereulide)都是粒線體毒素,粒線體是人體細胞能量的直接來源,粒線體急性損傷會造成猛爆性多器官衰竭,因此臨床上米酵菌酸和仙人掌細菌毒素症候群很難區辨,都有昏迷、肝、腎衰竭、休克、無發燒現象。


然而,李建璋指出,米酵菌酸比起仙人掌細菌毒更猛爆,所以當傳出死亡、重症的愈來愈多,米酵菌酸的機會就更大。即使是極少量的1.5毫克米酵菌酸也可能致命;過去爆發事件潛伏期範圍為0.3到16小時,30%至100%會在短時間內導致迅速死亡。

李建璋說,這種食物中毒在中國大陸報告為主,而且都和發酵食物有關,台灣、日本、韓國從來沒有發生過;報告早期是偏鄉家庭自製發酵玉米粉過程汙染導致,近年則是木耳(3起)和濕粄條(5起)為主。但受污染的濕粄條在烹飪和食用過程中難觀察到異味、顏色和性質變化,所以很難提早察覺。

值得注意的是,李建璋指出,目前中國大陸傳出的報告都是自家製的發酵穀物產品導致,而工業化生產的穀物發酵產品尚未被發現導致中毒;但台灣商家一般應該不會自製粄條,若是工廠製造受污染就要源頭管制、擴大回收。並建議民眾短期內對於不是新鮮烹煮,而是重複加熱的米、麵主食應該都要小心避免。

李建璋說,確診米酵菌酸中毒的方法,是患者或是食物細菌培養陽性,或經蛋白質鑑定確定米酵菌酸存在。然而致死最大的原因是毒素,利用器官支持期待自我康復,是目前唯一可行。(編輯:李亨山)1130328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