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友望 發達集團副總裁
來源:勵志成長   發佈於 2024-03-13 08:34

當大環境不佳、健康亮紅燈、為家人擔心,如何讓自己保持希望?--3

當大環境不佳、健康亮紅燈、為家人擔心,如何讓自己保持希望?--3
樂觀主義和希望都有助於改善情緒和健康,但希望的影響力遠大於樂觀主義。一項研究顯示,儘管兩者都能降低患病的可能性,但希望的效用遠超過樂觀主義。
保持希望涉及個人的行動力(personal agency),亦即希望能讓你覺得自己有掌控力和行動的動機。在一項研究中,研究員將希望定義為「擁有意志力以及找到方法」,結果發現,滿懷希望的員工,在工作上取得成就的可能性提高了28%,身心健康的可能性也比其他人多了44%。
無望老人存活率較低 懷抱希望會自主採取行動
另一項為期多年的長期研究網羅英國2所大學的學生,要求學生透過自我評量的方式(例如,「我是否積極追求我的目標」)評量自己的希望水平,結果發現,一個人是否抱著希望,可以更有效地預測學生的學術表現,預測結果優於智力與個性測驗,甚至之前的學業成績。
希望對於身心狀態至為重要,不僅僅是「有固然好,沒有也無妨」的東西;缺乏希望可能導致災難性後果。2001年所做的一項研究,分析了在1992~1996年期間接受問卷調查的美國老人,研究員根據他們的問卷回答,將一些受訪老人歸類為「無望老人」,這類老人當中,29%活不過1999年,而「懷抱希望」的老人中,這比例僅11%,即使考慮了年齡和老人自我評量的健康狀態等因素後,這個差距仍然明顯。
有人可能會辯稱,某些人天生就是充滿希望的人,所以這是運氣問題。這個說法對於樂觀主義而言,多少可能成立:一項研究發現,樂觀主義與遺傳相關,比例大約是36%。然而,研究至今尚未找到希望與遺傳之間的關聯性。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